2010年,大冶致力于完善信息系统,形成了“下游岗位对上游岗位进行管理”的体制。无论是企业内部各岗位,还是经销商、供应商、物流公司、海外仓库及客户,均能借助这套体系实时反馈问题、掌握情况、迅速解决问题。各环节紧密相连,不需干部监督或人工催促,系统自动进行考评。
譬如,生产员工在装配过程中若发现零部件存在质量问题,便可直接在制造执行系统(MES)上反馈。系统会自动把问题交给对应责任人,确认无误后再向材料供应部门投诉。如果材料质量的问题与供应商有关,其处理结果亦会在供应商系统中体现。这样一来,每个人都需对下游环节负责。
大冶积极推行工业自动化和网络数字化监控,如在涂装、冲焊车间采用机器人进行喷涂和自动焊接。此外,他们确立了自动化立体仓库和自动化生产装配流程,使自动化设备与经营管理系统(ERP)深度融合,进而降低人为失误。
尽管采购机器人初期投资较大,但工业自动化能有效节省10%的不良品,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如此巨大的诱惑力,想必每位行业人士都会为之动容。陶冶先生对此深信不疑,他指出,相较之下,一旦某个车型的脚踏板出现问题而导致召回,这对损失上千亿美元的丰田来说绝对不是小数目。机器人不吃饭、不喝水,也不用做思想政治工作,为工作效率提供了极大保障。
另外,大冶还使用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建成全新产品开发机制,成功缩短新品研发周期,即使研发团队离开也不会影响创新成果。
公司针对每个岗位设立一套软件系统,实现全面统一管理。陶冶自豪地分享道,该系统将根据每个人的表现自动决定其当月工资,所以所有人都能够公正平等地努力工作。
类似于大冶,如今更多的工业企业逐步迈入智能制造之路。就在不久前,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在深圳宣布,计划在2012年以内,以每日生产1,000台机器人的速度,完成30万台机器人的制造任务,用以从事单调且危险性高的工作,期望以此提升自身的自动化水平与生产效率。
周剑教授表示,精密制造并不仅仅局限在无人工厂的形象上,它更包括装备智能化、业务流程智能化、管理智能化以及决策智能化等等。从产品角度来看,还包含了智能产品,如智能家居便是典型例子。
美的集团的副总裁邓弈威告诉本报记者,美的正在抓紧制定“十二五”规划,计划从智能生产、智能设计、智能家电以及信息化管理等多个层面努力构建智能制造系统。
笑容洋溢在美的电饭煲车间里的一段横幅上面:“制造乃是下一个黄金矿藏。”2011年初,该车间采取“敏捷制造”策略,对面盖、外锅、电路板模组等器件实行标准化生产,使总装生产线由原先的140米缩短到了如今的32米甚至是15米。这不仅意味着生产速率大幅提升,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32米长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十大品类共1200种型号的产品。此外,他们还加大了自动化设备的投入,采用机械手和传送带等技术。改造过后的注塑车间只需要1个人,原本从投料到产出需要4天时间,现已降至1天;每日产能由原来的5.5万个/天上升至9万个/天,相比过去减少了约757名员工;预计今年将全年降低成本达9,445万元人民币。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美的中央空调生产车间也引入了自动焊接机、自动清洗机以及自动封箱机等设备,代替了原有的32位人工操作者,这无疑为节约劳动力、节约资金、提高效率以及改善员工生活质量提供了极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