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蠡湖大道周新路交叉路口的一条特殊车道上,地面无明确指引箭头,车道上方有LED显示指示屏幕。交巡警部门解释道,此乃一遭流量引领变化的车道,高峰时,万科及太湖国际小区的车潮涌向左边的车道,此时原有的直行车道将会转变为左转车道,协助处理需左拐车辆;待至平日,则重新变为直行车道。此类可变车道多设置于潮汐现象常见的路口,依据道路资源有限,利用智能扬导来减轻早晚交通高峰人流。
智能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便捷市民的出行。据悉,由于可变车道的应用效果显著,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已将原来的人工控向方式转换为动态流量控制。目前正全国范围内调查潮汐现象较为严重的路口并推广这类可变车道。
据统计,无锡的机动车以每年逾10万辆的速度持续增长,每日行驶的临街车辆高达数十万辆。然而无锡并未面临大规模的交通拥堵,甚至通行条件也有所提升,这得益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实施。“市民出行若想更方便,须在出门前作出合理规划。” 交通指挥中心负责人吴仁良表示,由于缺乏即时的交通讯息,司机们在驾驶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盲区。目前,交巡警机构已着手开发交通相关信息收集与传播系统,以便市民在出行之前就了解到路况,避免行车过程中的阻塞。
走出家门后,路上的交通状况风云突变,所以交通指挥中心需要优化信号配置,从而提高通行效率。当前,无锡市区包括运河东西路、兴源路、兴昌路等在内的超过40条道路的超过100个路口均设有绿波控时,即行人在经过信号灯路口时,绿灯常亮,全程顺畅。
自从2013年无锡地铁开工以来,大规模的施工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但通过合理调配交通状况、分批引流等交通管理措施,无锡并未发生长期性的交通拥堵。交通指挥中心主任吴仁良对此深感感慨:“这便是智能交通带来的神奇效应!”
如今,习惯了朝九晚五作为上班族的王小姐已养成在搭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前登陆无锡公共交通网站,查询所乘坐的11路公交车目前位置与预计到达站点时间的良好习惯。“我常在崇安寺站上车,通过预览可以明确所乘路线的当下位置、预计的抵达站点的时间及站次。如此一来,我就能精准把握到站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等待。”
早在三年前颁布的《无锡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三年计划》中便明确指出,公共运输应朝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对于一座大型城市而言,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无疑是减轻其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特别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提升公共运输的智能化水平显得尤为关键。
2022年10月1日,无锡市公共交通公司的电子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正式启用。该平台为无锡公交智能化系统的三大重要部分之一,便于市民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公交车实时信息,包括短信、官方网站、智能手机以及电子站牌等。该公司相关领导表示,公交优先的实质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与公交系统间的信息互通需求,以增进互动性及提升服务质量。
如今,该发布平台每天均收到超过3000条市民发送的信息查询请求。在实现信息互联之后,交管部门正致力于实现公交信号优先管理的智能化,预计将于明年展开试点工作。公交信号优先并非牺牲社会车辆的通行权益,而是通过改善信号控制系统,设立较远距离的检测站点,使之与公交车智能设备相配合,得以保障公交优先通行。
同时,无锡市交通管理处也在积极改进出租车调度系统,开发手机双边感知型智能叫车业务,使市民只需下载相关软件,输入叫车需求,便可用车辆导航屏幕显示驾驶员方位,同时乘客手机上也将显示车辆动态以及最新位置等信息。未来这项业务将极大减少司乘人员的无用时间、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以及降低尾气排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