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会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十二五”计划中将会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并全面提升产业实力,尤其要加强风力及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创建出以核电为核心,水电为调节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主要电能产出的智能化电力体系。
关于电力系统,专家王仲颖强调,未来的电力系统不仅需要满足用户端的波动需求,而且也应对发电端波动性的挑战,例如解决风力发电的间歇性问题。他相信,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电力系统有望实现100%的清洁能源供应。不过,他提醒道,改变现有观念,探索新型电力系统的试验过程中,必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德国能源署的研究展示,若想真正实现100%接纳可再生能源的电网改造,预计到2030年,终端用户的用电价格将上涨至每度电两欧分。王仲颖分析说,尽管电力体制改革呼声已久,但由于牵涉到利益分化调整困难重重,此次新兴能源的迅猛崛起,有望促使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转型加速推进。
史立山对此表示赞同,他提出了其构想,即以核电为基石,水电作调节,新能源为主导,煤炭电为补充的方案来满足未来3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需求。他特别强调,通过建设智能电网,将彻底颠覆现有的电力管理体制。
至于城市化对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巡视员李新民在会上给出数据:2011年上半年全国酸雨频率过高的区域主要聚集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其中大约七成城市位于浙江、江西东部及重庆西南部。此外,氮氧化物排放量亦在逐年递增。李新民指出:自1996至2009年间,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额外排放19.5万吨氮氧化物,机动车辆发展带来的氮氧化物增量更达8.6万吨。
经过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对过去14年间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状况的全面分析后显示,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耗增加起着关键作用。李新民总结道:“城市化发展实际上带动了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的整体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