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乃是互联网的拓展,以及新型信息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能实现物体间及其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化处理特性,使得人类可借此更为精巧且灵活地管理生产、生活,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就物联网来说,它泛指万事万物间进行信息交互的网络及应用,在众多领域如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安全防范、电力能源、家庭生活等得到了广泛运用,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三大范畴,感知层由各类感知元器件和终端设备组成,包括射频识别(RFID)标签、二维码、各类传感器及摄像头等;而网络层则划分成接入、传输两大模块,应用层则涵盖了各种应用服务平台;其中,较为成熟的应用领域有智能物流系统、智能交通管理、智能电网建设、安全监控侦测以及智能卡系统建设等。
从产业链角度看,硬件制造商负责提供各个层次的硬件设施,如感知元器件、终端设备、网络硬件乃至服务器等;软件开发商则专门负责编写各个环节所需的软件,满足数据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和展示等功能需求;系统整合商则致力于软、硬结合,构建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并交付给相关服务提供者,最终实现实际应用落地。然而,当下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尚处初级阶段,系统集成商往往兼具软件开发实力,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硬件制造商相对独立。
2009年起,物联网产业逐渐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焦点,纷纷将之视为走出金融危机困局,实现经济振兴和抢占国际竞争新高度的重要途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提出“智慧地球”计划,欧盟更将物联网提升到地区战略的高度。据预测,到2015年全世界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增至330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5%。同样,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产值亦预估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以上。
现阶段,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以闭环应用为主,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在这方面,我国已开始制定国家级的标准组织,工作小组和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例如,2011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公告,宣布2011年将重点支持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及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对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和推广给予财政支持。其他诸如上海市政府等地方政府也发布了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支持重点发展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智能安防等物联网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