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于工信部20%和发改委23%的建议,我国首次设定工业节能目标为21%,由此,工业行业减排工作步入新的规划阶段。
据工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比例自2005年70.9%逐年增至2010年的73%,接近四分之三。在这段时期,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达26%,年均降幅达到5.8%,实现节能量共计7.5亿吨标准煤,同比年均6.98%的能耗增加,推动年均11.57%的工业增长。
然而,工业能耗和高耗能产业占比却令人担忧,“十一五”期间,六大高耗能产业能耗占工业总体能耗比例从2005年的71%增大到2010年的77%。这一现象既有工业转型升级的因素,亦显现出结构节能的进展微弱。展望“十二五”,国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进一步压缩工业发展空间,工假期望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新技术、推进两化融合、改进传统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针对结构调整,国家将借助节能环保产业,长短期内推动工业行业转型。实际上,工信部已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新技术,同时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结合,实现节能减排。此外,工信部还将强化对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的审批管理,严格限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新设能力,遏制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无序扩张。
中国社科院专家表示,“十二五”时期的节能减排任务按年度分解,相较于“十一五”后期对企业采取强制措施,目前的规划能更有条理地推动节能减排。然而,提高重点工业对能耗、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的标准,同时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能力,也是国家接下来的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将更为有利待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