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中,高达90%的高档数控机床以及95%的高档数控系统依赖于进口,并且智能装备对外国进口的依赖程度也高达70%。同时,大多数机器人及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亦依靠引进,而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科研仪器和精密测量仪器几乎全为国外所垄断。
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销售额高达2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位列世界首位,然而其中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约为1.6万亿元,仅占总销售额的8%左右。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三大主导产业中,虽然机床工具业的产值高达3922亿元,然而其中高端产品所占比重仅为30%;仪器仪表业的产值则为3945亿元,高端产品所占比重仅为18%;而情况最为严峻的是,通用基础件工业的产值虽为4600亿元,但其中高端产品的比重仅仅占到了5%。
以上的两组数据充分暴露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处境。近期,《中国政策论坛》邀请了工信部领导、行业专家以及企业领袖共同探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界人士一致认为,自主创新是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表示,“装备制造强国对于中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有着极强的警惕性。他们一方面在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产品方面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以削弱我们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他们不但越来越不愿向我们转让技术,而且还在高性能机床上对我们施加严格的出口限制。因此,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依赖他人无异于饮鸩止渴。”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械设备的总金额高达2553亿美元,而2011年预计将超过3000亿美元。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依然较大。我国与日本在机械设备进出口方面的逆差高达500亿美元,与德国的逆差也高达400亿美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吴劲风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美国对我国的无理封锁。自从1999年起,美国政府一直通过国务院的ITAR(国际武器交易规则),禁止美国制造或含有美国部件的卫星使用中国制造的火箭进行发射,因为欧洲和包括日本公司在内的大多数卫星制造商都至少采用部分美国部件,因此这实质上是将中国拒之于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之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航天科技公司终于通过与欧洲的合作成功打破了这一封锁。
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指出,过去30 年中,我国在引进技术与开展合资合作时面对的困难日益加剧。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当初购买的技术往往是国外二流甚至三流的产品。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必定会选择购买世界顶级的技术。然而,世界各国并没有提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出售给我们的意愿。我国工业经济业已步入一个较高发展阶段,依靠引进技术和开展合资合作的方式已然不足以为继,我们必须坚定地聚焦于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这才是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根本途径。
苏波进一步指出,经过30年的持续努力,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成绩斐然,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仍存在巨大差距。例如,目前我国在核电装备中的关键零件及控制系统依然需要依赖进口。再如,燃气轮机中最为核心的高温燃烧室,国外不仅不肯与我们进行合作,甚至不愿在国内建设合资工厂,使我们始终无法掌握其核心技术。
以显示核心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数量为例,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拥有的专利多达11000多项,而国内的中联重科仅有500多项。在发电设备行业,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拥有关于专利的数量更是高达12000多项,而我国哈电仅有300多个。以上数据充分表明我国装备自身的核心技术相对较少,而造成专利数量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同时创新意识亦有待加强。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论述,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的平均值为2%,相比之下,国际同行的该指标普遍超过10%,有些甚至达到了30%。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中的60%用于购买软件和仪器,而欧美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则有60%用在了设计、试验等自主研发活动上。
在核心基础件的寿命和可靠性与国外的比较中,国产产品寿命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3或1/2。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为大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进行配套的装备,当前数量仅占总比例的8%,相应的价值也只有3%。
蔡惟慈强调,从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角度来看,我国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然而,在高级装备制造领域,我们的实力尚不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认可的强国相媲美。美国在航空航天、燃气轮机、工程机械和智能测控装置等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德国和日本则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液压件等方面独步全球。此外,英、法、意、瑞士、瑞典等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的某些具体领域同样表现出色,如瑞典的轴承、法国的核电装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