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世人皆知的汽车制造、金属焊接等领域,众多“机械员工”已然被引入。相较于人类,出现在产线的机器人操作更为精准,且耐受力更强,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与技术的进步。
位于中国最大的煤化工企业集团——山西晋煤集团,“机器人车工”的实时操作已游刃有余。其动作一致,产出的产品低瑕疵率。晋煤集团工作人员告知记者,相较于人类操作,机器人车工产出的产品质量更为稳定。
即便是去年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也对外宣告,计划在未来3年内研制百万机器人以协助人类进行一线生产,涉及抛光、打磨、喷漆等诸多领域。
生活的细微处,机器人已悄然融入。
当前,由所谓的“奥特曼”手臂操控的“奥式削面”已悄然登场。此款“奥式削面”可根据顾客口味调整面片厚度,许多消费者在尝试后,纷纷对这位“削面师傅”表示赞许。
“全球范围内,家电生产、汽车制造等领域已基本实现机器人作业。而在石油勘探、化工制造以及核电站等危险环境下,更迫切需要机器人迅速投入使用。”谢刚指出。
据资料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机器人开始步入工业领域。从现有情况看,全球60%的机器人来自日本,尤其是高端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新兴市场的中国、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显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向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建筑、采矿等领域拓展。专家预测,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25%左右,用于物流、搬运的移动机器人年增幅亦将不少于20%。
专家分析,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市场的热点,各国都在抢占先机,期待在“起跑线”上夺得优势。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日本计划在2020年通过机器人逐步取代工资较高的劳动力,以达成价格优势。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亦初现端倪。据资料透露,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崛起,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有望快速增长。 “不论是‘机械手臂’还是更高端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后都将大大提升生产效率。”谢刚表示,例如在抛光岗位,机器人投入使用后成品率可从87%提升至93%。
专家指出,机器人所承担的是一些重复性、简单的任务,从长期来看,他们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一线生产工人的工作层次,摆脱枯燥、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也可以在新的岗位上释放中国年轻人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