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迪顾问公开发布了《中国环保物联网应用白皮书(2011年)》,深度剖析环保领域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特质与困惑,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物联网被广泛视为继互联网后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国内外的热烈关注。在过去十多年里,环保领域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等系统建设中,传感器、RFID等关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被业内视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先驱领域。然而,面对全方位、大规模的环保物联网建设需求,各级环保部门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是对环保物联网建设的必要性、效益以及建设与维护模式的理解不足:当前,许多环保部门对于物联网建设及应用的认识存在诸多误解,例如对于物联网对环保事业的推动作用及其应用范围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对于环保物联网的建设模式、管理手段、实施方法以及风险规避策略的理解不够明确;同时,难以确保建设完成后系统的持续可用性,无法充分发挥其预期效果。
其次,环保物联网建设缺乏有效的全局规划:环保物联网应用建设涵盖要素众多、范围广大,业务复杂性高、投资规模庞大,且环境污染治理和质量管理均需跨地区、跨部门的多方合作,因此,全局规划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环保部门的应用系统大多是各自为政的建设方式,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方面缺乏全局规划,导致重复建设现象普遍,“信息孤岛”问题突出,数据利用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决策支撑作用的发挥。
此外,物联网应用范围尚未完全满足环境保护需求:在环保工作中,有效的污染防治既需控制污染源,更须控制污染面。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等系统,虽然实现了对污染点的控制,但控制范围仅占需要控制内容的一小部分,相对有限。
此外,现行的管理机制与物联网应用需求尚不能完全契合:目前,污染环境的形成通常涉及多个地理区域,然而现有的管理模式却是以辖区为单位负责,加之法规、法律在处理跨地区环境问题上的规定尚不完善,这都对污染治理成效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说,太湖的污染源于流域内各地区共同制造的,但是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却各自进行治理,若不能充分调动协同合作的活力,便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第五,支持环保物联网应用的产业链建设尚未发展成熟:支撑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产业链涵盖了芯片设计制造、传感器生产、智能分析仪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等众多环节。当前,我国在芯片设计制造、高端分析仪表、核心软件开发等方面实力相对较弱,相关技术研发水平与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给环保物联网的高效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尤为关键的是,各级环保部门普遍存在着缺乏复合型信息化领军人才以及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这与环保物联网大规模建设、广泛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推动环保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应对上述六大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策略。首先,应当增强各级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的认知,确立环保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环保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关键环节。同时,在环保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关注全局规划与顶层设计,通过规范引导、标准先行,明确建设重心,避免重复建设,详尽规划建设任务与实施路径,将顶层设计提升至决策层面,确保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这对于环保物联网应用建设的成功至关重要。另外,还要加强数据挖掘,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通过环保物联网与其他领域的物联网兼容,扩大数据服务的范围,除了服务于环保领域的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和广大民众之外,还能为交通运输、城市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提供帮助,使数据价值的发挥更加充分。此外,为保证环保物联网建设与应用的连续性和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第三方科技服务体系和机构,这些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监测部门、评估部门、标准研究组织等等,共同推动环保物联网应用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