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商投资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备受推崇。其中,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项目被全面纳入鼓励之列。与此同时,新能源发电设备投资的股比要求被废除。
关于此事,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特别强调道:“我们需要重视高端制造业,将其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核心领域,以此推动外商投资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而改良与升级传统产业。”
早些时候,财政部发布了调整关税之通告。自今年1月1日起,我国将对730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相较最惠国税率下降了超过50%。此次进口关税的调整主要涉及五大类商品,其中高端装备制造赫然在列。此外,如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割机等高端农业机械产品也都被划入了鼓励进口之列。
这两个政策的发布,其焦点都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上,并共同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旨。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我国许多关键材料和配件高度依赖进口,过高的关税增加了企业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减税有助于减轻国内供给的结构性短缺。此外,外资的引入将有力推动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利用,并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然而,此次《目录》在增加多个鼓励类条目的同时,也做了一项颇为重要的调整,即从鼓励类中删除外商投资的“汽车整车制造条目”。对此,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是考虑到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
实际上,近两年来,进口车及合资车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正遭遇侵蚀。显然,此举意在调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旨在推动自主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业和鼓励进口高端装备的政策,其正面效应不可否认。然而,也引起了公众对于本土市场因此而被压缩的忧虑。
事实上,我国装备制造业长期以来处于“低端竞争、高端失守”的局面,关于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满与国产对外资垄断市场的指责层出不穷。
一方面,从公布的《“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的讨论稿来看,高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是重中之重,关键基础零部件等产品都是“高端”的主攻目标。
另一方面,受到政策恩宠的“外来者”往往也处于国内产品缺乏的领域。正因为目前国内尚无法自行研发制造,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又需要这些重要设备,因此进口和外资入驻都得到了鼓励。
一位农机行业的资深专家表示:“2011年,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显著加快,不再满足于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而是纷纷建立工厂。未来中国农机产品的高端市场极有可能被国际品牌所占据,尤其是22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而正是在此次关税调整中,大马力拖拉机也被列入了被鼓励进口的名单。
面临如此矛盾之际,一位机电产业专家对政策持续倡导进口高端设备的选择深感困惑。他表示:“我们应将激励进口的资金转移至支持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方向。”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亦曾指出,西门子等中国的“老关系”企业一度向国内高层领导抱怨国内投资环境,实际上,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尚无法享受到外资同等的待遇。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本期望通过此举获取对方的管理和核心技术,然而实际情况却未能如愿。
诚然,对外开放政策并不与国家倡导自主创新的决心相冲突。知名汽车分析师李安定曾撰文提出,吉利完全收购沃尔沃后,瑞典方面并未谩骂政府为卖国行径。不能只是期待中国队进球,而禁止外国队射门。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前副主任张国宝所述,由于我们自身在相关领域尚未达到技术水平,因此不得不从国外引进。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那些最尖端、最先进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无法购买的,高端技术仍需凭借自身实力去研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