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规划》,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卫生系统建设的关键基础,具有极高的战略性、引导性及成长性,其战略地位已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重视,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
近几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约25%,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2010年,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被纳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这为医疗器械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发展契机。
《规划》倡导了“十二五”时期医疗器械产业的总体目标: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构建出医疗器械研发创新体系,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突破一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重点研发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品质、低成本以及主要依赖进口的基本医疗器械产品,以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求和临床常规诊疗需求;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创新品牌,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使得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发展实现快速跨越。
根据《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力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形成核心专利200项。研发50-80项临床急需的新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急救医疗器械产品。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标准、测试和评价体系。
在产业目标方面,《规划》将着重支持10-15家具有实力的医疗器械企业集团,重点培育40-50家新兴的创新型高技术企业,构建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及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构造完善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市场份额,从而显著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医疗装备的整体水平已经取得显著进步,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配置水平依然相对较低的总体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仍存在功能有限、性能不高、操作不便、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等问题。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长期受到发展制约。以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为例,尽管其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7%,却承担着全国近60%的诊疗工作量,然而由于缺少健全的医疗服务网络,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规划》将基础装备升级列为“十二五”的核心任务部署。紧密配合县级、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与医疗器械配置升级的迫切需求,重点推广一系列适合基层、可靠性高、成本低廉、先进实用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装备水平与服务保障能力。
近期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改革进展情况》显示,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中央财政已投资高达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余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余个村卫生室的建设项目,同时投入超过130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支持建设的覆盖面和资金投入规模堪称前所未有的庞大。此次改革的推进使得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医疗器械需求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