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在涉及物联网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以及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关键领域,我国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在技术标准制订方面,我国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要参与方之一。
尽管我国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领域有所建树,但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方面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规划》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我们需攻克一系列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至少500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研究并制定超过2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具体执行过程中,《规划》依据物联网技术的四个核心环节,即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和共性技术,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的领域。
《规划》明确提到,我们应该努力提升感知技术的水平,尤其是研发超高频和微波RFID标签、智能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及位置感知技术等关键设备;大力推进传输技术的突破,重点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加大处理技术的研究力度,重点研究适用于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巩固共性技术的基础,重点支持物联网核心芯片及传感器微型化制造、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研发等等。
在标准体系构建方面,推动共性和关键技术以及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开发也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我国物联网需要加快制定物联网标识和解析、应用接口、数据格式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智能传感器、超高频等关键技术标准的制定;针对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应该针对重点行业的需求,依托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应用示范带动标准研制和推广的机制。
现阶段,我国物联网已经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模式日渐成熟。例如在安防领域,视频监控、周界防入侵等技术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交通领域,路网监测、车辆管理和调度等技术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物联网在环境监测、市政设施监控、楼宇节能、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也开展了深度的应用。然而,我国物联网仍然面临着应用水平相对较低、规模化应用较少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规划》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时期内,应用示范将重点聚焦于经济运作的关键行业、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以及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这三大重要领域,旨在实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力求避免出现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在实践操作层面,《规划》详细描述了九大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项目。在经济运行的重点行业,如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中,我们将借助物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从而提升生产和经营运营效率;在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示范中,我们将优先支持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推动物联网在重大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维护方面的应用模式创新;在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中,我们将重点支持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0年的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人民币,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市场规模超过900亿人民币。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公共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是仍然存在缺乏骨干大型企业、产业链不够完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