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送器所需测量的压力类型:首先需要明确系统中待测量压力的最大数值。一般而言,需选择一个压力量程比最大值大1.5倍左右的变送器,尤其在许多系统中,例如水压测量和加工处理过程中,存在峰值及持续不规则的上下波动。瞬时峰值可能会损坏压力传感器。持续高压或略高于变送器标定最大值将可能导致传感器寿命缩短,然而,这样做会使精度下降。因此,可通过使用缓冲器降低压力毛刺,但这将降低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因此,在选择变送器时,务必充分考虑压力范围、精度及其稳定性。
2、待测压力介质环境:需考虑压力变送器测量的介质类型,其中,黏性液体、泥浆会堵塞压力接口;溶剂或腐蚀性物质可能会破坏与这些介质直接接触的变送器材料。上述因素将决定是否选用直接的隔离膜及直接接触介质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压力变送器接触介质部分材质采用316不锈钢,若您的介质对316不锈钢无腐蚀性,则大部分压力变送器均适用测量此类介质压力。若您的介质对316不锈钢有腐蚀性,则必须采用化学密封方式,如此不仅能满足介质压力的测量需求,同时也可有效阻止介质与变送器接触部分的接触,从而保护压力变送器,延长其寿命。
3、所需变送器精度:决定精度的要素主要包括非线性、迟滞性、非重复性,以及温度、零点偏置刻度、温度影响。然而主要因素则集中于非线性、迟滞性、非重复性。精度越高,价格相应升高。各款电子式测量仪表均存在精度误差,尽管各国精度标准不同,例如,中国与美国等国标定精度选取传感器线性度最佳部分,即测量范围的10%至90%区间;而欧洲标定精度则选自线性度最差部分,主要在测量范围的0至10%及90%至100%区间。举例来说,欧洲标定精度为1%,则中国标定精度为0.5%。
4、变送器适用温度范围:一般来讲,一个变送器会标示两个温度范围,分别为正常操作温度范围和温度可补偿范围。正常操作温度范围是指变送器在工作状态下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允许的温度范围,当超出此范围时,可能无法达到相应的性能指标。温度补偿范围则是一个较小但典型的操作温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运作,变送器必定能到达预期的性能指标。温度变化会从两个层面影响其输出,即零点漂移和满量程输出。例如:满量程的+/-X%/℃,读数的+/-X%/℃,超过温度范围时满量程的+/-X%,在温度补偿范围内时读数的+/-X%。若无此等参数,可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不确定性。究竟变送器输出的变化程度是由压力变化导致,还是由温度变化引发。理解温度影响是正确使用变送器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之一。
5、是否需要具备互换性的变送器:在采购前,应明确所需的变送器能否适配多种使用系统。通常而言,该特性十分关键。特别是对OEM产品而言。一旦将产品交付给客户,那么顾客用于校准的费用将会十分昂贵。若产品具备优良的互换性,那么即便改变所选用的变送器,亦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
6、变送器超时工作后需保持稳定性:多数变送器在长时间工作后易产生所谓的“漂移”现象,因此在购买前了解变送器的稳定性非常重要。这种前期作业能大幅度降低后续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困扰。
7、变送器的封装:在选择传送器时,尤其需要关注的往往是被忽视的机架部分。然而,这一细节在后期使用中将日益凸显其缺陷。选购变送器时务必考量未来应用环境的湿度情况,如何安装变送器,以及有否强烈的冲击或震动等因素。
8、所需的输出信号类型:mV、V、mA及频率输出、数字输出,究竟选择何种输出方式取决于众多因素,如变送器与系统控制器或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是否存在“噪声”或其他电子干扰信号,是否需要放大器,放大器的放置位置等。在很多情况下,对于OEM设备及控制器之间距离较短的情况,选择mA输出的变送器无疑是最具成本效益且高效的解决方案。若需对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建议选择自带内建放大功能的变送器。对于远程传输或存在较强的电子干扰信号,则最好采用mA级输出或频率输出。若环境中的RFI或EMI指数较高,除了要注意选择mA或频率输出外,还需考虑特殊的保护措施或滤波器。(现阶段,因各方面需求的变化,市场上压力变送器的输出信号种类繁多,主要有4~20mA、0~20mA、0~10V、0~5V等多种形式,但较为常见的是4~20mA和0~10V两种,上述列举的输出信号中,仅4~20mA属于两线制,我们所说的输出为几线制并不涵盖接地或屏蔽线,其余皆为三线制)
9、励磁电压的选择原则:输出信号类型直接决定需选择何种励磁电压。许多带放大功能的变送器都内置了电压调节装置,故其电源电压可覆盖较广范围。然而,有些变送器严格依照额定配置运行,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电压,故选择带有调节器的传感器时,能够获取的工作电压便成为关键。选购变送器时需综合考虑工作电压与系统成本。
10、其他因素:在确定上述参数后,还需核实压力变送器的过程连接接口及供电电压;若在特定场合下使用,还须考虑防爆及防护等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