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软件的革新与安全性 

   2024-03-05 工业品商城39
核心提示:当下,我国工业软件市场正经历一场深远的变革,驱动力量不仅来自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同样源于本土用户需求的升级。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专家委主任奚家成曾指出,离散工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始终是国内企业的薄弱环节,这亦将成为行业未来工作的重心,即即将出台的“智能制造装备‘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的

      当下,我国工业软件市场正经历一场深远的变革,驱动力量不仅来自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同样源于本土用户需求的升级。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专家委主任奚家成曾指出,离散工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始终是国内企业的薄弱环节,这亦将成为行业未来工作的重心,即即将出台的“智能制造装备‘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从工业用户的角度审视,随设备硬件可靠性逐步提高,软件的角色愈发举足轻重。种种迹象皆表明,无论是涉及工业领域的管理软件,还是控制层面的软件,皆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转型。

     近些年,对于自动化企业而言,工控软件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那么,在当前国内自动化企业致力于提升“软实力”的环境背景下,工控软件将何去何从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彭瑜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采用冗余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系统硬件可靠性的难题,而目前系统故障率主要聚焦在工控软件产品之上,故软件本身的安全性及相关认证构成了本土企业所必需跨越的瓶颈,同时,打造统一的工程平台对于工控软件服务商而言,亦是技术上的一次巨大突破。

     在工业现场,由于软件与人为因素导致控制系统失灵、事故频发和故障停运的比例日益攀升。探讨其原因,彭瑜认为,这源于对软件的依赖度日益加深,且软件日益复杂,导致软件开发过程难以有效掌控软件质量、信息安全以及功能安全。

     据了解,尽管目前国内已存在部分功能安全标准的副本,但执行情况却未能尽如人意。彭瑜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厂商对于软件功能安全的认知及宣传仍存在不足,远不及先进控制和信息化受到重视,绝大多数软件厂商认为这会加大产品的研发成本,这与国外软件开发领域的情况大相径庭;同时,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也是影响工控软件安全性能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工控软件进行精确有效的验证呢?据彭瑜所述,当前在国内被广泛应用的是V&V(软件验证与确认)的流程模式,它包含了软件模块测试与集成测试技术、软硬件集成测试技术,同时还涵盖了软件验证技术(静态分析技术、软件复杂性度量等)以及软件安全确认技术(概率测试、仿真/建模等)。借助这类平台,企业在确保软件安全上获得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为关键的是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安全性保障,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彭瑜坚信,在未来的两三年内,软件安全性能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数年前,在控制系统的软件领域,操作系统、组态、编程等环节均采用了各自的平台进行独立设计,由于缺乏公共数据库,导致繁杂的变量之间的转换频繁发生,重复性的工作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效率却下降。以PLC控制系统软件为例,其包含了控制电路设计软件包、接线设计软件、PLC编程软件包、人机界面及SCADA软件包、程序调试仿真软件,以及自动化维护软件等。尽管这些软件皆为一个特定项目而设计,有时甚至控制和监控的具体对象是相同的,然而它们相互间并未建立联系。因此,寻求一种更具统一性的工程平台便成为了工业控制软件制造商的“竞争法宝”。在设计、调试、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使用更统一的工程平台方是解此问题的最佳途径。

  彭瑜指出,统一的工程设计平台是最早投入实用的,现今许多基于IEC 61131-3的编程系统皆可将逻辑和顺序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以及传动控制等编程整合于一体,同时将SCADA和人机界面软件的设计功能、程序的调试与仿真功能也囊括在内。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加快了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得益于嵌入式产品的支持,目前新品开发的周期大幅度缩短,随着算法的日益复杂与先进,软件开发的速度也需相应提升。有了统一平台的助力,软件开发周期可压缩至1~2个月。”彭瑜如是说。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