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期内,后起之秀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凭借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点项目,尤其是新能源项目和第三代核电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国家及企业均加大了对该产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艺进步,从而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尤其是在制造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我国成功达到世界最高水准和最尖端的极限制造能力,展现出了显著的业绩。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大型铸锻件的制造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逐步发展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但从全局来看,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核心制造能力仍显不足。
我国装备制造业是每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支柱产业,被誉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引擎”,或者说是“工业之母”。它涵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技资类产品的所有企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
制造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当适当呈现“重型化”趋势,提高重型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例,尤其是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和技术水平,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技术装备。
然而,我国目前的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尚不足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据中国制造业500强反映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数量、销售额及利润分别占据中国制造业500强总额的21%、25.42%、24.59%。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由于技术装备的落后,我国不得不进口大量基础设备,其总价值已基本占据我国进口总值的50%,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发电设备的9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均采购自国外。在大型飞机、大型医疗、光纤设备等领域,我国主要依赖海外进口。截至2020年,我国仍然需要进口大量大型飞机,预计需求量达1700架,每架售价约为7000万美元,所需资金高达1000多亿美元。
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发展方式尚未得到彻底改变,过度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尚未走出传统工业化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基础制造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工业改造融合力度不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实际需求。另外,设计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技术质量不稳定、成套设备生产能力较弱、品牌缺失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剖析问题的原因,首要因素在于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落后的核心关键在于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技术含量尚有待提高,部分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显得不足。当前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同制造业整体一样,暂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环节,利润率甚低,难以筹集充足资金投放于研发,以致部分行业和企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高的恶性循环。
然而,高端装备的研发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研制——产业化;因此,仅凭企业自身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无法从基础、共性技术的根本上实现技术上的突破。眼下,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正呈现出四大趋势:绿色制造业、极端制造业、制造业与高科技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然而,在这些领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唯有在极限制造这一领域勉强跟得上,然而对于其中的关键之处仍旧一知半解,产品质量亦存在波动。
其次,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匮乏,大部分成套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由于缺乏具备系统设计、系统成套以及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导致我国虽然具备生产设备部分零部件的能力,但成套设备的产量寥寥无几,这使得我国企业在装备制造业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同时难以培育和壮大自有品牌。
再者,劳动生产率与盈利能力相对不高。无论在传统行业,或是在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制造业中,我国装备制造业相较于国外优秀企业而言,利润水平仍存在巨大鸿沟。据权威人士测算,目前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七分之一。
最后,品牌效应亦是一个重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均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由于缺乏商标的支持,尤其是缺乏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商标抗衡,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商标,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至今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装备制造业出口商品的80%至90%均是贴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