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再生能源法》这部重要法律正式颁布实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前沿政策的密集出台。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量风力发电项目陆续上马,极大地促进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五大电力集团亦纷纷开始拓疆扩土。顷刻之间,风电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态势。2005年的全国风电装机容量仅为126万千瓦,而到了2010年已跃升至3131万千瓦。
到了2008年,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始建于甘肃酒泉的风电基地破土动工,总投资额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在方圆1100平方公里的酒泉戈壁滩上,32个大型风电场顺势崛起,待到2010年年底,其装机容量已达到惊人的560万千瓦。这相当于平均每20平方公里就有约1个10万千瓦级别的风电场。
除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之外,中国还规划并正在建设蒙东、蒙西、东北、河北、新疆、江苏以及山东共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山西和黑龙江两省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已经列入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划中。
我国的风电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然而,与此同时,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加快审批进程,出现了所谓的“4.95万千瓦现象”。这是因为根据此前的中国风电项目审批制度,5万千瓦及以上的风电项目规模需经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而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则由地方政府自行审批。
“为了规避这一规定,一些风电场投资商将项目拆分成若干个5万千瓦以下的项目,从而产生了"4.95万千瓦现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发改委副主任郭少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乌兰察布市内有多个4.9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项目。
这一现象不单单限于乌兰察布,在内蒙古、东北甚至全国范围内都非常普遍。据数据显示:在风电项目如火如荼的2009年,全国共核准风电场项目187个,其中4.95万千瓦的项目多达111个,占同年总核准量的59%。
地方政府和发电企业的热情推动使发改委的统筹规划受到各方挑战,尤其是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严重脱节。随着风电场的泛滥,许多无法并网的风机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晒太阳”。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国家能源局于2011年8月出台了《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风电审批正式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办法》明确指出,未列入国家能源局计划中的项目,地方政府不得核准,不能并网,也不享受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审批制度的调整或将预示着“4.95万千瓦”现象将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