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王骏先生曾经发表文章强调,新能源领域具有较长且完整的产业链条,因此它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成效。然而,这项行业的全部设施必须按照预期的设计标准稳定运行,才能真正体现这种影响。若未能达到这一要求,则可能引发整个产业链更大规模的损失。
谈论到如何引领新能源行稳致远,孟宪淦先生表示应当从以下三个关键方向着手:首先是积极攻克核心技术瓶颈;其次是全面完善产业链,例如太阳电池、多晶硅等部件的技术难题、品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都需要得到重视;最后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上网上下的问题、监控管理问题以及售后服务问题均需加以妥善处理。
关于如何培育与发展新能源市场,朱彤女士提出降低成本乃是核心焦点。她表示:相对而言,民营企业更具运作灵活性以及卓越的市场洞察力,大批量地投入新能源业务将会有力推动成本下降,惠及广大民众。她还呼吁政府在推出相关政策与管理支持时应当区分哪些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应仅以生产规模作为市场准入的唯一标准,而是应通过环保表现、能源效率等指标来规范企业行为。"我们所期望的,是政府能去除体制障碍,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体系与比选机制,打造节能减排与发展新能源有机融合的激励氛围。"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之下,全国各地纷纷尝试在新能源产业取得突破。以福建省为例,截至2011年已建成12座LED以及光伏产业专业化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超过150家,年产值已经超过100亿元。同样具有潜力的安徽省也提出了在“十二五”期末预期新能源产出值达千亿元以上的宏伟计划。早有领先优势的江苏省在实施三年发展规划之后,预计新能源产值将于2011年突破4500亿元。
实际上,已经有愈加广泛的地域群体投身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市、北京市等城市相续在2011年12月份发布各区域版本的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划,详细阐述了“十二五”期间新能源的主要发展任务、相应的政策以及保证措施,同时涵盖了待开发和利用的重大项目等丰富内容。据最新新闻报道,在2012年伊始,包括未来五年内的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共计17份能源专项规划将会密集出台。
伴随着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这个长期以来困扰传统产业的难题也正在向新兴的新能源行业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