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建设,将有效提升我国一次能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水平,大大降低环境损害及供电成本,推动我国分布式能源的繁荣发展,并促使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实力日益增强。在近期举行的2012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任所长周凤起先生做出如上表述。
该论坛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专委会及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等机构共同主办,以"引领全球智能电网技术创新趋势,促进中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鲜明主题,全面研讨“十二五”时期智能电网产业链相关政策与行动计划的具体推进实施步骤,深入剖析现阶段所遭受的问题挑战及相应对策措施等重大议题,深度探讨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核心技术研发、丰硕科研成果以及完善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我国一次能源的分布资源的高度不均;能源使用中的低效现象严重,直接导致能源发展问题凸显。今年全国人大会议及政协会议所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致力于“强化用能管理力度,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及分布式能源发展壮大,大力促进传统清洁能源高效优化利用,稳步实现核电的安全高效发展,推行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以及政府节能采购等卓有成效的管理模式”。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国家电网早在2009年便提出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为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制定的战略规划,2011至2015年间,智能电网将逐步迈入全面建设阶段。
在此盛会上,来自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及国网能源研究院等诸多知名权威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他们分别从储能技术应用、能源发展策略、智能电网对社会经意效益的影响等方面发表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演讲。
客户智能乃智能电网运行之基石,消费者心态则为智能电网正常运作之先决条件,而智能电网应该具备能源高效转化、可供选择的灵活特性,同时肩负低碳环保的使命,发展清洁新能源乃其重要职责所在,最终实现人与能源的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实乃智能电网的最基本原则。
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运营正面临着诸如最大用电需求持续增长,间歇性能源接入比例逐渐加大以及可用调峰策略有限等众多严峻挑战。然而,致力于发展高品质、自我修复能力强、安全可靠、环保、经济效益显著以及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的智能电网,成为了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目标。在此过程当中,储能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对于节省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还是推动低碳型能源的蓬勃发展,保证地区能源供给的安全性,或者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甚至于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开展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应用等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储能技术能够在发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的四大核心流程中得到全方位且深入的发挥,可见其在构筑完善的智能电网以及达成上述目标的过程中,无疑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
对于储能技术的理解与评价,我们应当站在新能源革命的视角审视它,在战略层面进行深度定位,通过对产业发展前景的预估来合理布局储能技术,同时更应紧紧抓住能源技术智能化的脉搏,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深化研究与产品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能源革命中的重要枢纽,包括美国、日本以及德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在财政以及政策上给予了储能技术沉重的支持。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我国已经对充电技术有所关注,然而尚未在国内引起更大范围内的重视。然而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我们有理由期待,借助于信息处理、控制调节以及储能等尖端技术,智能电网的建设将会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加大对储能技术的投资力度,通过与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展开紧密合作,积极大胆地占领这个全新领域的科技高峰,此举自然也应当被纳入考虑当中。
谈及储能技术,人们往往会首先联想到电池。然而遗憾的是,现有的电池技术尚难以满足电网级别储能的严格要求。与此同时,抽水蓄能与压缩空气储能这类传统类型的储能方式也正在经历着持续的改进和创新,以便更好地迎合快速发展的能源需求。毫无疑问,实现大规模储能的目标可谓是困难重重。要真正解决这一挑战,我们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如所需储存能量的吨位大小、功率响应的反应速度、能量交换的额定功率、储能效率的高低以及充放电周期的长短等。要想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就需要依赖初始技术的突破,例如纳米技术,一旦将该项技术运用于储能领域,便有望制造出性能卓越的电池,将储能能力提升至原来水平的1至2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