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迹象显示,中国仪器仪表业正处于关键的过渡时期,经济结构的显著改变甚至成为了外部因素,例如,在过去数年内,民企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知名的仪器仪表企业也纷纷加码投资中国市场,三资企业如鱼得水般蓬勃发展,本土市场竞争能力得以实质性的增强。此外,行业所面对的形势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动,市场需求的更新换代,尤其是国家全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现代制造业,清洁能源,大飞机、海洋工程、智能电网专项,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民生物资等等新兴行业,都为本行业带来了广阔无垠的发展机遇。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面对这场即将来临的改革,中国仪器仪表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却遇到了重重难题。笔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沟通交流。从他们的言辞中,我深深感受到,大多数企业家深知行业正在面临巨变,于是有意调整产品结构,更新研发服务,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但能够顺利实施这一战略并取得实际成果的企业却是寥寥可数。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国仪器仪表企业的发展与变革呢?
首先,财力方面。根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整个行业的营业利润有20%的同比增长,若将此增长率置于整个机械产业的大背景下,无疑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当然,这份历史功劳应该归功于国企,外资,以及民企的共同努力。然而,针对民营企业的情况来看,由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利润已逐渐接近盈亏平衡点,如何调节行业环境,使占据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半壁江山的民企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已成为举足轻重的议题。
其次,人才储备。这同样是一个既古老又严峻的话题,技术专家、高素质工人的严重匮乏几乎历年来都是装备制造行业最为头疼的问题。尽管仪器仪表类专业在短短的不到10年间,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招生与就业两头积极的局面,然而这仍远不能满足仪器仪表行业对各类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仪器仪表逐步迈入虚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各门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愈发深入,现有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后,管理体制。毫无疑问,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公司治理制度的问题。尽管这并非仪器仪表企业独有的软肋,中国民企普遍受到管理机制的限制,但由于仪器仪表行业本质上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企业领导层的素质要求自然相当之高,企业主们大都是由销售、或者技工出身,缺乏全面的企业管理视野。许多企业会通过聘请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以拓展战线,而有实力的企业则更倾向于谋求上市,以此推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然而,究竟何种模式更具实用性,真正解决管理问题的可能性仍有待时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