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融汇交织的大背景下,世界得以紧密地相互联结,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动都足以引起全局性的反应。于此趋势之下,日益壮大的中国自动化市场引发了广泛关注。诸多自动化领域的跨国巨头如西门子、ABB、施耐德电气和罗克韦尔自动化等,正全力以赴地推动着本地化战略——这并非仅限于在本地进行销售及市场推广,更进一步而言,它涉及到了从产品研发、生产到解决方案订制乃至团队建设的整个流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策略,又应如何评估跨国企业在本地化方向上所展示出的广阔潜力呢?
面对这个问题,北京易能立方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同时兼任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委员会(SAC/TC231)委员以及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微电机标准委员会(SAC/TC2)委员的王健先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外来跨国企业在华业务逐渐步入深度整合之境,它们所依赖的并不仅仅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以期在原材料采购、生产以及物流等环节缩减运营成本。一方面,这些企业开始专门针对中国本地市场进行全新产品的详细设计与开发;另一方面,他们在国内设立的研究开发部门也积极投身于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协同工作网络中,为中国乃至全球其他区域打造出多样化的产品类型。
从根本上说,“本地化“的核心驱动力主要体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今愈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选择将自身的生产制造环节集中在中国大陆,较少或几乎不再涉足国外市场份额。如果他们不能根据中国本地的实际环境和需求去设计、开发相应的产品及其有效解决方案,缺乏独特性和卓越的性价比,就将丧失其基本的生存发展基础。除此之外,缩短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周期,提供精准的本地化维修服务也是促使跨国公司实行”本地化“战略的关键诱因之一。
关于“本地化”策略所能产生的竞争力,王健先生特别强调,除了拿出最高水平的产品,并确保它们与全球市场保持同步更新之外,还需要深入挖掘并满足本土应用行业的需求,发挥强大的本地制造实力,建立良好的政企合作关系以便顺利打入主流市场等。然而,最关键的却莫过于耐心、毅力、正确的心态以及持续不断的投入。西门子和台达无疑就是成功实施“本地化“战略的典范例证。
虽然“本地化”战略拥有诸多优势,例如具备全球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先进的技术含量、出色的使用性能以及享誉盛名的国际化品牌形象等,但是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同样也要面对诸多挑战。一旦当地企业攻破了技术核心壁垒,依靠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完善的服务网络,以大规模、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对市场实施强力冲击,必然会对跨国企业造成致命打击,尤其是在部分特定的产品和行业市场中。同时,由于跨国企业需要跨越繁琐的决策流程、支付高昂的人员管理费用等原因,也使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不利地位。此外,依靠稀缺资源优势,占据行业垄断地位以及能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等也是许多本土企业所具备的显著优势,这将使它们在一些市场中构筑起难以逾越的壁垒,导致跨国企业面临身份限制,难以轻易进入该领域开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