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期待

   2024-03-15 工业品商城28
核心提示:自从“智能电网”这一理念在我国被明确定义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我们看到国家电网公司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一直积极扮演主角,努力推动我国特色的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光是在智能电网的研发方面已经投入了高达64.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到了2012年,这家企业依

       自从“智能电网”这一理念在我国被明确定义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我们看到国家电网公司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一直积极扮演主角,努力推动我国特色的智能电网的建设进程。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光是在智能电网的研发方面已经投入了高达64.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到了2012年,这家企业依然把大量的资金投向了以特高压为主导的大型工程项目、以电网改造为主导的配电网络建设以及以智能变电和配电自动化为主要方向的智能电网实验项目之中。

      据国家电网公司预测,在2012年度中,他们将会在智能电网领域的投资金额超越30000亿元人民币。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计划集中精力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瓶颈,预期在这一年里的研发经费会达到8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在2015年要完成的建立5000座智能变电站的雄心壮志,去年完成的近百座智能变电站的试验项目显然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尽管国家电网公司多次强调要致力于构建“坚强与智能并重的电网”,强调“坚强”是它的根基,而“智能”则是它的优势所在,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特高压工程的争议性还远未消除,因此有关建设“坚强与智能并重的电网”与其紧密捆绑的特高压工程的问题依然饱受业界人士的质疑和指责。

      早前,国家电网公司的总经理刘振亚表态称,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会全力推进以特高压电网作为骨干网络架构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国家电网公司会加大力度推进特高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有包含锡盟至南京、淮南至上海、蒙西至长沙、雅安至皖南四交和哈密南至郑州、溪洛渡至浙西、哈密西至重庆三直在内的共计7项特高压交流工程和4项特高压直流工程能够取得国家的批准并正式开始施工。

      除了电网企业之外,各级地方政府也是对智能电网持着热烈的追求姿态。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已有26个省份或自治区开展了涵盖21大类,共有228个智能电网试验项目的建设工作。在发电、输变电、用电等多个环节,进行了对原有设备的改造、升级或者新型设备的开发工作。

     今年2月29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名为《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到上海正在倾力打造成为全球顶尖的“智能制造”中心。政府承诺,力争在“十二五”期末时让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而智能电网的建设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在这之前,上海已经在全市范围内成功推进了超过10个坚强智能电网的实验工程项目,如电力光纤到户试验工程、用电系统采集系统、智能用电楼宇试行项目、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建设等等。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五年间,上海电网的智能化投资预计将达到大约126.1亿元人民币。

      同样地,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区的城市也纷纷抛出台了自己的智能电网建设的宏伟蓝图,它们的目标宏大得一看就是冲着“千亿”级别的规模而来。

      地方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产业的升级转型,意图通过抢占智能电网的建设机遇以求领先地位,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此举却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深切忧虑。据一位匿名的业内专家接受我们的访问时指出,虽然我国已将智能电网战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计划之内,但是在国家层级上却始终未能有充分的政策支持,缺乏对于智能电网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决策研究体系。因此,现阶段地方政府如此大规模地投入智能电网建设的行动,实在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这位专家特别强调,若仅仅从其目的和功能来看待,原始的传统输电网络几乎无法独自承担起智能电网的重要任务。必须全面涵盖发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实现对发、输、变、配、用、调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协调管理,方能实现电能的高效、低碳生产、输送、调度、分配及使用;这无疑对电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决不能对此过分自信,盲目乐观。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院长刘俊勇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当前国内电力行业所遭遇的难题包括输电网安全运行风险日益严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急需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影响力也日益突出,同时电网抵抗外来攻击的能力需要日益强化,以及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压力不断增大等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离真正成熟的智能电网社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