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靠数据显示,在上一会计年度,作为大型风力发电机制造商的金风科技在整机毛利率方面大幅滑落至惊人的13.71%,跌幅超过四成,创下该公司历年来最低纪录。同期,与之对比,华锐风电虽受整个风电设备市场环境影响,整机毛利率也随之下降到16.29%,比例略少于前者,然而净利率却骤减47%,降至7.43%。关于新增装机容量这一指标,虽然金风科技的表现较为出色,但值得关注的是,其实现的营业利润总额中,通过转让风场获得的收益比例高达3.87亿元,竟占到总营业利润的55%!而真正由风机零部件及相关服务产生的利润仅有3.11亿元,利润率之低显而易见。
不仅如此,国际风电设备生产商自2011年后普遍面临业绩严峻下滑的境况,其中包括世界最大风电设备制造巨头维斯塔斯。据报道,这家公司于今年2月8日发布的财务报表揭示,其在去年陷入净亏损状况,当年的损失额高达1.66亿欧元(约合2.2亿美元),为该公司自2005年以来首次面临年度亏损。在这份财务报告中,维斯塔斯坦诚地承认,2011年确实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异常艰辛的年份。为了应对市场艰难,该公司计划在2012年裁减的员工人数将达到 2335人,并且还要根据美国政府政策变化考虑是否进一步在美国市场裁员1600人。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近年来风电设备市场正在经历大规模调整。在行业内务整顿的大背景下,企业也更倾向将发展重点转向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水平,而不再仅仅追求装机规模。致力于开发能够适应大容量风电机组运作需求的产品,已然成为各大厂商维持竞争优势的成功策略。
据华锐风电年度报告反映,截止当前,该公司所获得的风电机组中标订单中,3兆瓦机组的占有率已经超越1.5兆瓦机型,呈现显著上升趋势。相比较之下,国内其他同业公司在实际应用3兆瓦风电机组时仍处于探索阶段:例如,东方电气3兆瓦风电机组直至2011年11月份才正式下线;又如金风科技,在其公布的最新年度报告中,我们看到其在2011年只售出两台3兆瓦机型,且2.5兆瓦机型及3兆瓦机型的毛利率分别仅为2.95%and -15.28%。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预估,金风科技在2013年底,其2.5兆瓦和3兆瓦风电机组的毛利率预计将分别攀升至9% and 10%,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2011年其3兆瓦机组之销售额占比尚属零,但至少在2013年之前,该类机组之收入占比仍然无法成为支撑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近期于广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期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公开表示,有关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制定完成,正在等待审批的最后环节。有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在未来的风电产业中,整机和零部件领域的基本面可能会出现新的转折点。
随着行业法规愈发健全以及并网难题的有效解决,我国的风能产业正在朝着更为健康与稳定的趋势稳步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适当调整之后的中国风能设备产业会踏上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投顾问资深研究员李胜茂发表观点称,“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风能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持久性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特别是当实现风电平价上网以及智能化电网的全面覆盖之后,其巨大优势必将日益显著。”
在2011年,一系列针对风电场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行业规范相继出台,加速了业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淘汰机制,逐步推进了行业技术标准的完善及其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风能产业的发展将日臻进步到更加理智成熟的阶段。
与此同时,风电领域的并网难题亦得到了实质性缓解。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任副主任兼国家能源管理局前任局长张国宝表示,自去年开始,我国国度首次进行了对新能源的全盘规划,风电行业因此得以初次拥有统一策划的项目。结果显示,国内风电并网发电量较之于往年增长了整整41%,达到惊人的733亿千瓦时,增幅可谓迅猛无比。
除此之外,依据国家能源局的长远规划,预计在未来若干年内,将会在包括‘三北’(即西北、华北北部及东北)在内的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建立大型乃至超大型的风电场,同时还将进行跨区域输电和市场消费需求的深入研究。再者,人们也将积极推动这类低风速地区的资源挖掘,结合当地条件建设中小规模风电场,采取低速风机,且尽量使其就地输电,实现本地利用消化。而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他们则应该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建立独立的离网风电系统。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极大减轻当前的风电并网压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