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智能建筑应用步入IP化的跨时代征程,传统弱电行业或安全防范系统集成商开始逐步融入IT方案商的主流体系。由于两者在擅长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建设部与信息产业部在智能建筑行业分别设定了两套准入标准,这无疑为业内各项目参与者提升了资质“门槛”,不仅对他们的方案整合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视频监控为例,在模拟阶段涉及模拟到数字及编码的应用,前端至后端的模拟体系依然未变。然而,随着IP化时代的到来,如IP摄像机、以服务器为基石的平台管理,以及后端的存储和管理软件逐渐成为主流,这使得IT厂商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特别是在网络业务方面更为突出。”北京威视数据系统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王旭娓娓道来。
传统建筑行业集成商如何突破IT化时代的技术屏障?除在业务转型力度上下足功夫外,还需强化与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协同合作。虽然传统建筑行业集成商与IT集成商各具优势,但随着建筑智能化集成的对象日益多样化,设计规划愈发复杂,前者在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此时IT集成商的优势则更显得无以伦比,他们能够通过一次或二次的技术研发来应对这些棘手的集成问题。例如,只要能提供开发接口和SDK等,IT集成商便能轻松地将视频系统等嵌入新的系统中。
实际上,从智能建筑系统架构的特性来看,每一个设备制造商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协议和系统特点。最初,用户引入智能建筑内自控技术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设备的启动、照明及报警的管理、温度的调控。但是,随着各类应用的逐步丰富,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接入需求开始转向统一工作站级的通讯网络实现共享专有网关,从而将不同厂商、具备不同功能的产品集成于同一体系中,实现各厂商设备的相互兼容,进而实现整个楼宇控制系统的标准化和开放化。
“在智能建筑的楼宇控制系统中,众多设备皆具备各自专属的协议。而后端的软件平台则可以整合所有设备,使其共聚一平台。然而,这一切背后也需要依赖于后端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在此领域,相较于传统的弱电或安防系统集成商来说,面临诸多挑战。”苏向阳先生对此介绍道,“由于在弱电行业,传统建筑方案商对于原有业务应用的理解非常深入,但在面对IT网络领域时,他们确实需要像晓通网络这样的方案商提供整合与支持。当客户提出如何通过IP化实现智能化楼宇应用的问题时,晓通便会从网络架构的筹划,软件平台的集成,以及后端存储的规划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实施,从而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据了解,设立于2010年的晓通网络智能建筑产品事业部正是基于智能建筑行业集成商与IT集成商需融合协作的市场趋势,依托厂商与晓通多年网络市场积累的经验,提升并整合了智能建筑行业的相关业务。
事实上,如今我国庞大的房屋基础建设投资也推动了建筑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在强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建筑智能化技术不断成熟,许多研发成果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一系列新型技术和产品也纷纷涌入建筑智能化领域,尤其是无线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智能建筑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场级智能设备系统(如电梯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智能照明及冷热源系统等)的纷至沓来,更进一步展现出了“DCS”的理念: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他们也正针对这一市场的发展趋势转变,将更多的关注点转向智能融合、集成规划以及科学管理的方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