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业乃是装备制造业水准在上的集中显露,更是展现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庞大,单就主要的机械工业部分而言,其2011年度的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已然达至惊人的16.48万亿人民币,蝉联世界最大。然而,我国虽然拥有这样庞大的装备制造业,但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总量规模上,更关键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不足,许多高端领域仍旧牢牢掌控在外资品牌手中,某些关键零部件和核心科技长久以来亦由外国企业所主导。
面对当前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困境,寻求突破绝非易事,首要任务便是致力于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打破那些困扰行业发展的技术难关。这恰恰成为了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核心宗旨,也是我们从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逐步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回顾过去,我国曾借助技术引进以及跨国合作等手段,成功掌握了世界上二三流的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迅速壮大。眼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各行各业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针对中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显著上升。与此同时,纵观国际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使得发达国家纷纷摩拳擦掌,力求争夺我国高端装备市场的份额。然而,我国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成长空间却承受着来自国内外厂商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因此,单纯依靠技术引进的道路不再可行。
为了应对当下严峻的挑战,我国应当以并购整合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以自有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逐步建立起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体系。在推广自主品牌的进程中,无论采用自行研发,还是跨国合资、并购整合抑或战略联盟等等多元化的策略,起初都需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入手,最终转向以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并努力向原创性创新乃至颠覆性创新迈进。
站在国家层面来看,理应全力支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比如提供技术和产品开发与升级所需的公共平台,扶持具备自主品牌实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制订,促使优势企业实现强强联合、跨地域并购重组、开展海外收购与投资,深化落实“走出去”战略,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运营实力等方面。
借鉴国际经验,我国还需着力培育并构建一批具备较高竞争力的产业基地。这类产业基地不仅能够更高效地整合现有的各类资源,广泛提高资源使用效能,更能够驱动相关配套产业的迅速发展。自从2009年开始,工业信息化部门便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事宜,至今已批准设立了44家装备产业园区,诸如位于沈阳铁西区和上海临港新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还有西安阎良市的航空产业基地等,均已形成了一条完整且富有活力的产业链条,极大地加速了装备制造业的繁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