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信息网公布的《2011-2015年中国低压电器市场供需预测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揭示了这样的现实:历经多年风雨洗礼,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已经逐步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备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体系。我国如今能够生产的低压电器产品种类广泛,数量繁多,达近1000个系列之巨,产值更是高达约300亿元人民币。然而,由于参与该领域的企业数目众多,特别是以温州地区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这种生产能力的过剩程度已达到惊人的50%以上。
我国低压电器制造产业的主要集群地集中在诸如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国内重要省市,总体布局相对合理。然而,企业在经营规模层次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整合力不足,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尽管我国已有部分低压电器企业跻身国家级大企业行列,但此类大型企业所占比例仍相当有限,(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均在5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被定义为大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则划分为中型企业,其余皆归入小型企业范畴。)然而,占总数比重高达90%的中小企业依旧占据着整个行业的主体地位;
(2)在地域分布结构上,同质化趋势明显,未能发挥各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协作效益无法有效提升。自80年代后期至今的20余年内,低压电器厂数量剧增,由最初的约600家迅速攀升至如今的超过1000家。由此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的盲目追求项目、扩充产能导致的产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经济效益下滑加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令大量产品滞销积压,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加剧,经济效益严重滑坡;
(3)在技术结构层面,缺陷尤为显著,主要生产依赖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偏低。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企业的核心技术设备中,其技术经济性能优于同类的设备仅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而能使产品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准的骨干企业,其主导产品所占比例亦微乎其微,仅为约18%左右。
这份报告进一步指出,2011年度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预估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范围内,全国基建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将超过9000万千瓦,到今年底,全国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0.4亿千瓦。如此庞大的电力装备生产需求无疑对生成相应配套的低压电器元件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新一轮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以及计划未来三年内向农村电网投资总额高达3000亿元的新倡议,无疑为低压电器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然而,此番机遇的把握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实现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以求满足市场对于这类产品的强烈需求,并且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等。综合分析近年来行业主要企业的调查结果可知,下半年销售产值呈现向好态势,预计2011年低压电器整体销售状况将延续2010年的稳步增长走势,全年销售额有望冲刺至约45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企业利润率亦有望保持在较为稳定且适当的增长区间。
值得强调的是,2011年恰逢智能电网正式进入全面推进实施阶段,总计投入资金规模高达近4万亿元人民币。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再次充分展示出我国政府积极推动资源集约利用、竭力促进节能减排和培育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同时,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也随之步入高速增长期,无论是一次性设备子行业或是二次设备子行业,长期发展潜力无比巨大。因此,业内企业务必紧紧抓住智能电网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提高自身技术装备水平,力求适应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认识到未来低压电器的发展方向应当立足于系统化、多元化的高度,着力从系统层面对电力配送、保护、控制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实现从强电到弱点的全方位覆盖,努力攻克各个技术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