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问题上,厉秉强深表认同,机器人技术自身的复杂程度无疑是造成其难以量产出货的首轮障碍。例如类似于机械手这类简明且易于操作的工业机器人,由于主要在室内进行具有高度标准化特征的生产活动,故此,其实现批量生产的目标已逐渐朝前推进。然而,对于那些如特种机器人等同时具备运动能力并且需在户外参与作业的特殊工具,其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以及作业过程的非标性无疑提升了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挑战系数。
当被问及关于巡检机器人的量产计划,厉秉强大可自信地告诉大家:目前公司已建成一条相应的生产线。但是,公司当前实行的是订单式生产模式,即根据各个变电站的实际需求提供尺寸与功能各异的巡检机器人。随着强调不对标准化产品进行照搬硬套的生产流程,他进一步补充道。
除此以外,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亦是严重影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有鉴于此,尽管工业生产线上的机械手乃是大陆科技全力以赴的研发方向,然而鉴于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缺乏广大的市场订单作为支撑,也就谈不上创造巨额的利润了。
谈到研发中心将一台机械手制造出来所需的高达600万元的成本时,张永佩坦言:如此昂贵的价格使得许多初创企业对于投资这种机器人的生产设备望而生畏。然而,如果销售量疲软,机器人制造商便无法筹措足够的资金去租赁更大的工厂,如此便无法实现有效的大批量生产,因此机器人的售价终究还是居高不下。
遭遇资金瓶颈之际,科技企业通常首先会寻求向银行借贷。据了解,在江苏省发改委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名单中,大陆科技位列第二。正因如此,众多银行行长出访公司并深入了解。然而,由于大陆科技尚处于创业发展时期,前期研发投入高得吓人,从研发新品到正式生产至少需耗费五至六年不等的时间。而这段期间的巨额投入对银行来说更如同一场赌局,故而尽管大陆科技在中小企业中颇具竞争力,但银行放贷方面普遍唯恐避之不及。
“一旦实现量产后,原本价值600万的机械手生产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据测算,届时其市场前景必然十分乐观。但对于银行来说,他们自有其考虑,不会轻易给予过高期待。” 张永佩的话语中流露出些许无奈之情。
张永佩还提到:“我们国家的机器人研究始自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假,可是至今为止,掌控这个领域行业议程控制权的依然还是它们。”确实如此,国家针对机器人产业给予了相当数量的资金激励,但目前科技项目的立项政策大多集中于科研院所。它们的基础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在产品转化与营销环节还有待改进。
鲁能智能始终与国内的机器人研究院所保持密切往来,厉秉强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国家相对资助科技创新的资源绝大部分投放给了高校,然而要使实验室成果成功迈入市场化普及阶段,尚有待漫长的道路需要走。实际上,很多机器人科研项目通过最终验收后,仅仅是通过发布相关研究论文便宣告结束,根本没有落实到后续的产品研发阶段。
“相较于国外,企业成为了科研创新的主角;然而在我们的祖国,对于科技企业的重视程度却仍显不足。”张永佩对此深感忧虑地指出,曾有一段时间,某些高校主动找到大陆科技,承诺能够协助其争取到国家项目,但是交换条件却是在项目成功通过后,按照相应比例分享所获得的资金收益。即便付出了巨大努力,企业也仅能争取到数十万元的项目经费,这不仅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融资压力,甚至连这点微薄的款项也难以顺利获取。回顾大陆科技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仅有一次成功申请到了30万元的专项基金。
张永佩进一步解释道,科技项目难以立项同样构成了制约我国科技进步的一大瓶颈。这样的现状导致企业的优秀产品难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及支持。由于国家对项目立项设置了一系列硬性的规定,包括必需具备自有土地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投资,无法满足这些条件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批准,而许多潜在的合作伙伴与投资者们亦相当注重项目是否已经正式启动,这使得大陆科技一度错失了很多宝贵的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