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信息产业边界日益趋近于消失的时代里,电子信息制造行业正以融合发展作为驱动力以及重要策略,步入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制造业、软件业、运输业与内容服务业的融合步伐正在逐步加快,不断衍生出各种崭新的技术、产品和行销模式。尤其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生领域,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给传统产业格局带来了强烈震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引领和加速产业链垂直整合的流程无疑是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些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企业已经开始将重心稳扎在内容及服务环节上,全力推行产业链整合,力图掌握产业链的主导权。这不仅为我们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技术革命和市场垄断的巨大压力。
《规划》广泛涉猎产业链各个环节,针对不同领域产业现有状况与未来发展局势,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要点剖析。例如,在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领域,其总体目标就是通过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品牌建构等多重渠道,全面提高整机产品的附加值及其市场竞争力。该工程涵盖了计算机、视听产品、通信终端等广泛领域。
回顾“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规模逐年递增,创新意识和能力愈发成熟。据统计数据,到了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销售收入首次突破6.39万亿人民币,平均增长率高达15.57%;工业增加值达到了惊人的1.40万亿人民币;彩电、手机、计算机以及各类电子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跃居全球首位。
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仍然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其中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分别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尚停留在价值链中低端、研发投入绝对值不足、研发方向过于分散、产业政策环境急需改善、内需拉动机制尚不完备等等。
对此,《规划》明确指出,必须积极探索和实践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持续优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聚合各方资源力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联动合作,加大对那些管理水平卓越、创新实力强劲、规模增长稳定、市场竞争优势显著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行创新扶持;另一方面,也应该致力于为众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创新生态圈。
《规划》还为我们描绘了到2015年的宏伟壮丽蓝图,希望那时国内的电子百强企业能够将研发投入占比提高至销售收入的5%以上;并期望在诸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关键领域破茧而出,攻克一批业内最为尖端的核心关键技术。具体的执行方案则强调要借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的优势,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努力突破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持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大力鼓励集成创新,优化引进、消化、吸收,直至创新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