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特别是自从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顺应全球节能减排潮流和大势所趋,建筑节能事业逐渐升温并迅速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展望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走向发展的主线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节能。
据刘燕生的深入剖析,多年实践积累使得众多业内人士深刻认识到了通过科学高效地运营机电设备亦能够实现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显著成效。这无疑为建筑节能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设备改造和运营环节的紧密配合,将为节能带来显著且可观的收益,远超过单纯的投资成本。这无疑提供了建筑节能更好、更切实的落实途径。
在 2012 年 5 月 23 日召开的中关村创新论坛上,他与广大参会者分享了本人在此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建筑能效运营管理体系 (BEEM)。在此之前,尽管我国众多的工程项目部门主要忙于繁琐的运维事务,然而,他们的实际工作重心却是以复盖为主,而不应过于强调运营。建筑能效运营管理体系的诞生打破了传统的工程部门运营模式,使得新式的机电设备运营方法转向更加节能化的运营。节能运营涵盖了诸多技术管理元素,许多节能策略均依据负荷变动情况、天气状况、本地季节性工况等因素来调整运营模式,此乃一种创新且动态的运营方式。举例来说,法国专家倡导的“会呼吸的房子”便是这种有机动运行建筑的生动典范。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已无法满足建筑能效运营管理的现实需求。挑战与阻力或许正是推动改革的动力,在困境中的刘燕生萌发了创建创新联盟的构想。该联盟将针对建筑业重大的节能需求和突出问题,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协同作战,通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和销售模式创新等多元化手段共同推进建筑节能方案的落地实施。
立足于多能互补理念,建筑物节能及其综合控制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极强、涉及诸多学科知识、通过水资源、电力资源、燃气资源及气候资源等多元能源的联合应用形成的完整技术体系。业内专家的研究结果已经揭示: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大部分建筑能耗要高出 20%-30%左右,即在现有的建筑中仅靠某种局部技术的设备改造只能完成节能效果大于总体建筑能耗的 5%左右。这便意味单一的设备改造只能解决节能任务的小部分,只有通过全面技术改进才可能达成更大的节能目标。多能互补具有广阔的前景,比如可以利用直燃机冷凝器的余热来预热生活用水;又或者采用夜间扫风技术,预先制冷白天室内的空气等。一些专家已经探索出了多重能源互相补充的多种节能策略组合。这正是兼具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驱要素的具体体现。
在管理革新方面,鉴于我国多数建筑由物业管理部门负责对大厦机电设备进行运营维护,他们所采取的管理模式以维修居多,而注重运营的环节较为匮乏,甚至没有给予节能运营任何实质性保障。即便是改进的要求,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也未能达到相应的标准,管理者的绩效考评也未能体现出与节能效益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以节能为重的运营模式必将成为建筑物运营节能的重要突破口,而由专家团队亲自负责的技术运营更堪称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所在。
相较于科技与经营管理的革新,研究证明,制定独特而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显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据刘燕生的观点,未来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市场竞争模式,那种属于中国的模式。他认为,利用管理服务外包(MSA)项目的方式,让大型建筑设施由专业技术团队进行日常运营管理,不仅是实现建筑能源高效运行的保障条件,更需要得到业界以及全社会广大群体对于创新模式的理解和接纳、甲乙双方对合约条款的认同与签署。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接受保安、保洁等领域的MSA服务模式,然而在机电设备运营环节上实施类似的变革似乎还显得遥不可及。
尽管建筑能耗的问题千头万绪,层次繁复,但成熟可靠的节能举措无疑已破解了技术节能层面的诸多难题。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例,无疑也破除了投资和节能两大利益之间的潜在冲突。事实上,建筑能效运行正如同一把尚未打开的枷锁,等待着各方的努力去解开。作为节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远大环保公司已经成功完成了数十个此类建筑物的MSA服务管理工作,期待以此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在物业管理领域,均豪物业公司已然走到了行业前列。
2012年5月23日,建筑能效营运管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揭幕成立。然而,在刘燕生先生的内心深处,那份深切的责任感却始终如巨石般压在肩头。他深知,成功实现创新模式的推广普及,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心血,也亟需政府部门的全力扶持以及广大业主们的赞赏与肯定,唯有这样,方可使这种崭新的市场推广策略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