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在面临诸多挑战

   2024-04-09 工业品商城17
核心提示:身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理事长,奚家成先生深表赞同:“倘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未能达到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那么便因其市场规模的局限性,无法真正形成一个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稳定且持续的行业。”然而,根据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现状来看,要达成这一目标仍需付出长期的努力与耐心。2011年度,我国工业机

    身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理事长,奚家成先生深表赞同:“倘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未能达到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那么便因其市场规模的局限性,无法真正形成一个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稳定且持续的行业。”然而,根据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现状来看,要达成这一目标仍需付出长期的努力与耐心。

     2011年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总装配数量约为9500台,但吴桐先生明确指出,该数据可能过于保守,他预估的实际装机量应当至少达到1.2万台。即便我们以1.2万台作为衡量标准,以及每台工业机器人的平均价格以30万元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最佳年份的销售额仍然仅停留在约36亿元人民币,远未到达产业化规模的最低门槛。

     此外,从当前我国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比率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比率约为6%,相较之下,日本已达到33%、美国为16%、德国更是高达14%。综合以上各因素可知,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距离规模化、批量化、产业化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是否有望实现产业化,王田苗女士做出深入剖析: 假设每台工业机器人的售价为30万元人民币,我们需要考虑到每年为此所需支付的维护与服务费用大约为2万元;再者,按照技术工人每月固定薪资6000元来计算,全年则为7.2万元。在这样的情况下,10年内若机器人始终保持全天候工作状态,其隐含成本为50万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10年周期内的平均成本,实际上机器人的真实成本仅为人工的23%。尽管从这个角度来看,机器人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机器人制造工艺的限制,其单价难以降低,这无疑给机器人产业化的进程带来了诸多阻碍。王田苗还特别指出, 机器人的关键组件主要包括本体、伺服、减速器、控制器四大部分,其中本体成分占总成本的22%,伺服占24%,减速器占36%,而控制器仅占12%。然而在这三大关键组件中,尤其是减速器这一环节,国产产品所占比重甚微,基本上被日本两大公司所垄断。因此,我国现阶段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成本相对较高,大致维持在每台27万元的水平。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企业年产规模只能维持在100台之内,那么将难以体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从而大大削弱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同时,若年产量未能达到500至1000台,我个人建议应慎重考虑进入此类行业。

     回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工业机器人首次在中国燃起星星之火之际,当时的热议与解析同样激烈。数十载光阴荏苒,如今工业机器人已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然而制造商群体的洗牌却早已尘埃落定。历经种种波折后,有些生机勃勃的企业幸存并逐步奠定自己的地位,剩下的便是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机器人行业体系。

    今年初,国民政府正式发布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制造装备列为关键章节。该规划指出,2010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营业额约为1.6万亿元,占据整个装备制造业营业额的8%左右。展望未来5年,预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销售额可望跃升至逾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份额中上升至15%,预计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25%。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对“工业机器人”也作了更为具体的阐释:重点攻破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及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共性技术难题,自主开发具备工程化生产能力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目标在于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突破。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