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史

   2024-04-11 工业品商城26
核心提示:位于繁华的上海市区,坐落着一家享誉世界的汽车制造商——上海大众。在这家公司的帕萨特轿车座椅生产线内部,一群充满活力的机器人“工人”正专心致志地进行繁忙的工作。他们挥舞着灵活自如的“手臂”,以极高的精度并在短时间内将螺母成功地焊接到车辆各个部位的零件上。这些髙科技的机器人大多出自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

     位于繁华的上海市区,坐落着一家享誉世界的汽车制造商——上海大众。在这家公司的帕萨特轿车座椅生产线内部,一群充满活力的机器人“工人”正专心致志地进行繁忙的工作。他们挥舞着灵活自如的“手臂”,以极高的精度并在短时间内将螺母成功地焊接到车辆各个部位的零件上。

    这些髙科技的机器人大多出自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精心研发。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数量最为庞大的机器人,正是如同帕萨特生产线中的这种工业机器人。他们的形态和动作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人体手臂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美国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机器人,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工业机器人。”上海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方明伦先生表示,日本则是最早实现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国家。他们从美国引入机器人技术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扶持政策,仅仅用了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便成功实现了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及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上海无疑是中国最早投入工业机器人研发的城市。1985年5月9日,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在上海工业大学(现已更名为上海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次日,《解放日报》的头版显著位置便刊载了这一重大新闻。报道详细描述了在新成立的机器人研究所实验室中,人们目睹了从日本引进的两台工业机器人的精彩操作演示。其中一台机器人正在握持毛笔,蘸取墨水书写大字,而另一台则在抓取工具。

    亲历上海机器人研究所成立过程的方明伦教授回忆道,当时研究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率先研发出属于上海本地的工业机器人样机。

    不久之后,中国首批工业机器人便在上海诞生。上海交通大学成功研发出“上海1号”与“上海3号”两款机器人,分别用于焊接作业和喷漆工艺;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则推出了“上海2号”与“上海5号”两款机器人,前者为通用工业机器人,后者则专攻浇注工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同样也是上海大学的前身之一)则研发出“上海4号”机器人,主要用于桥梁架构方面的作业。

    时至今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实验室中,仍然保存着这些中国最早的机器人原型。记者有幸在上海大学的实验室中近距离观察到了“上海2号”机器人:它拥有黄色的身躯,配备了最原始的机械手臂,尽管经过岁月的洗礼,但通过操作仍可展现出其出色的搬运货物、焊接等功能。据悉,“上海2号”曾经为桑塔纳轿车提供过零部件的焊接服务,其精湛的焊接技艺赢得了在场观摩的法国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上海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已经能够胜任更为复杂的工作,包括焊接、喷涂、搬运、装配、切割等多个环节。

    “工业机器人在众多机器人类型中资历最深,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朱向阳教授如是说。如今,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生产、机械加工、电子电气、橡胶及塑料工业、食品工业、物流等诸多领域之中。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他们会严格执行各项指令,无惧疲惫,也不会因为精神疲劳或者情绪波动而出现任何失误。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