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制造业所处的地位相对较低,尤其近些年来,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原材料价格的飞涨以及海外市场需求的减弱,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前方道路受阻,后方又有追赶者紧逼不舍。然而,尽管我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核心技术及高端设备的自主研发方面始终未能实现重大突破,这究竟是为何呢?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的高端产业在其发展历程中,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开发和垄断来逐步壮大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美国。据美国历史学家福克纳的研究表明,直至1850年,美国绝大部分的普通制造业仍主要依赖于家庭式生产或由雇用学徒的个体户经营。尽管美国的新兴工业在那个时期被视为高端制造业,但无论是在劳动力成本还是资本投入方面都明显高于欧洲各国,产品质量也难以与欧洲对手抗衡。在此背景下,美国工业在当时几乎无法开拓海外市场。因此,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断言美国并不适宜发展工业。然而,当时美国的政治家们却有着更为深远的洞察力,他们深知,若无工业的繁荣,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便无从谈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工业该如何寻求出路呢?
针对这个问题,福克纳给出了答案:美国唯有依赖国内市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另一位美国经济史学家则进一步阐述,美国的经济政策自始至终都致力于维护国内制造商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排斥来自国外的竞争。因此,美国采取了高额关税和限制外资流入的策略,成功地将外国工业品拒之门外,使得新兴民族工业得以独享国内市场。鉴于美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这种过度的保护措施非但没有破坏国内市场的自由竞争环境,反而催生了美国钢铁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快速崛起,进而使美国取代英国,一举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跑者。
对于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只有通过培育和壮大国内市场,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足够的竞争力,这已经成为了一条被历史反复验证的经济定律。即便是如韩国、芬兰这类国内市场规模有限的国家,在打造国际领先产业的过程中,同样是通过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来实现的。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国家的高端产业几乎无法开拓海外市场,只能借助于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和垄断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内部市场规模的重要性在战后欧盟的持续扩张以及近期拉美共同体的成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欧盟和拉美共同体的建立初衷皆在于保护各自内部市场不受外部冲击。倘若仅从人口数量角度考虑,我国的市场规模甚至超过了欧盟和整个拉美地区之和。如此庞大的国内市场堪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我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珍视、保护并充分发挥了这份独特的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