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充满艰巨挑战的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变动、从资源主导模式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改革、欧洲债务危机、本币价值攀升以及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的多重压力,实施信息化驱动的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近日,在津门举行的2012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据联合国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产值在去年成功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然而,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使得未来国际和国内贸易受到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剧。
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等问题愈发尖锐之外,还需要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中国软件联盟理事长邹忭先生认为,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国际产业界可能会出现“逆转移”现象,即高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而低端制造业则转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其次,贸易摩擦加剧,给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带来了更多阻碍;最后,也会拖慢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然要求。面对出口压力急剧增大等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加紧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赛迪顾问资深分析师胡小鹏先生表示。
胡小鹏先生的观点得到了微软制造业信息化专家朱博先生的赞同。他认为,当前信息化已经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对于制造商还是企业用户而言,两化融合都意味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不仅能够大幅度缩短制造企业产品研发和设计的周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能显著提升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朱博先生强调,两化融合的发展是工业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信息化的内在需求。伴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企业可以将云计算技术广泛运用于数据中心,通过灵活部署各种应用场景,以满足其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我国制造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邹忭先生指出,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正是我国制造业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