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全球对光伏产品的实际需求量持续呈现出每年约50%的惊人增长率。然而,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也引发了各类问题及冲突,尤其是随着光伏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矛盾愈发尖锐化。众所周知,光伏电池板的制造成本始终处于高位,这就导致了太阳能发电的单位成本远远超出传统能源。另外,光伏产品的良品率问题也一直是困扰众多生产厂商的难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更是使光伏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背景之下,光伏产业自动化生产线的构想逐步变为现实。
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高品质、高可靠性光伏组件的制造商,英利光伏制造公司的生产流程涵盖了整个光伏行业的产业链,从多晶硅的提炼到光伏组件的封装,均采用了世界领先的生产工艺和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英利在业内的竞争优势。据朱鹏凯先生介绍,早在2005年,英利就在生产线中引入了机器人,其中大部分来自ABB、发那科、德国徕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当时,包括装框、焊接等关键工序都采用了机器人产品,大部分相关生产线都实现了半自动化。”朱鹏凯先生回忆说。
着近年来人力成本的逐年攀升,英利对于机器人应用的态度变得更为积极。据悉,部分机器人已开始在过去较少应用的产品测试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在太阳能组件生产环节,英利大部分生产线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而在过去较少涉足的硅片和电池生产环节,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同样十分广阔。”朱鹏凯先生介绍说,“在敷设单元,目前仍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在电池连接工序,操作人员则需要手动使用烙铁进行作业,但未来这些岗位将有望被专门设计的机器人所替代。”此外,他还透露,在最终的测试环节,机器人产品也开始在产品的拾取环节得到应用,未来在该环节,机器人产品的应用潜力同样不可小觑。
正如ABB北亚区和中国公司离散自动化与运动控制业务部负责人顾纯元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所指出的那样,机器人的售价相对较为合理,且维护成本亦非过于昂贵。通过运用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机器本身的利用效率,降低重型设备的投资成本,从而间接地为客户节省制造成本。换言之,在使用机器人的过程中,用户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因此,在光伏生产线的全寿命周期内,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彰显了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当前,绝大多数机器人生产商都会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特性,研发出各具特色的机器人产品。那么,在光伏制造领域,“定制化”产品应用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呢?朱鹏凯先生表示,在英利的生产线中,每台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所设定的参数都需预先经过严格的测试与调试,这项工作通常由英利的工程师团队负责完成。“在安装及运行过程中,机器人供应商会向厂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但我们仍然需要根据自身应用的特殊要求以及相应的配方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朱鹏凯先生如是说。
与此同时,朱鹏凯先生明确指出,随着机器人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年限逐年递增,对于机器人产品的维修及保养工作也逐步成为各制造商和使用者眼前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曾几何时,在机器人投入使用之初,绝大多数工程师们并未对此有过深入思考,然而,伴随着机器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故障发生频率的逐年攀升,如今机器人用户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构建一套完善且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维护保养体系以保证机器人设备的稳定运行。“现阶段,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机器人维护保养的周期性安排,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化文件,毫无疑问,这项工作的推进将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任务。”朱鹏凯先生详细地向我们介绍道。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供应商,在当前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机遇。在此之前,ABB公司便已针对性地推出了ABB RoboCare定制化服务,该服务协议可依据客户的具体需求量身打造,并提供多种便捷的服务套餐供用户自由选择。这种创新性的服务理念无疑值得整个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加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