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控制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2024-04-19 工业品商城19
核心提示:自世界工控行业发展至今,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诸如此类的少数国际知名企业如西门子、ABB、霍尼韦尔、三菱以及飞利浦等早已成长壮大,成为跨国性的巨擘,它们掌控着全球市场的主导权,历经市场竞争之磨砺,这些企业的工控产品皆标榜具备DCS/PLC/FCS丰富功能,无论在品质、价格或者售后服务方面均赢得了广大市场的信赖。近些

    自世界工控行业发展至今,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诸如此类的少数国际知名企业如西门子、ABB、霍尼韦尔、三菱以及飞利浦等早已成长壮大,成为跨国性的巨擘,它们掌控着全球市场的主导权,历经市场竞争之磨砺,这些企业的工控产品皆标榜具备DCS/PLC/FCS丰富功能,无论在品质、价格或者售后服务方面均赢得了广大市场的信赖。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以及技术实力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之下,我国工控行业正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在电力、水利、石油化工、制药、汽车制造以及航空航天等诸多工业领域均有所涉猎。据统计,2011年我国工控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952亿元人民币,预计至2015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攀升至3875亿元,市场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然而,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我国工控产业实力之间的巨大鸿沟形成鲜明反差,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国产工控产业的短板所在,即产品内在品质及技术实力的欠缺。因此,工控行业的发展是否能如预期般顺利,无疑引发了人们的深深疑虑。为了消除这种疑虑,我们必须着力于改变我国工控企业的“内在素质”,尤其是在综合工业控制软件,尤其是尖端技术的掌握方面,这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紧迫。当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对于采用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意愿并不强烈,而大型企业则更倾向于选用国外品牌的工控系统,依然沿用传统的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路径。

    据了解,我国工控产业链的两端——底层的现场仪表和上层的综合自动化软件乃是最为薄弱之处。工控企业对于用户工艺特点的理解不够深入,经验积累尚显不足,这直接制约了其在顶层集成能力以及迅速切入细分市场的能力。我国工控厂商的技术架构往往建立在国外控制技术之上,基础硬件几乎完全依赖外国公司供应,基础软件同样需要进口。他们的业务模式主要是利用进口硬件与基础软件,根据特定工艺控制需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开发和应用软件设计。虽然国内工控产品供应商如北京和利时、浙江大学中控等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尚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和知名品牌产品,国内主要市场仍然被国外公司产品牢牢占据,近两年来并未出现显著改善。

    福建中海创集团副总裁马翔先生表示,“由于缺乏国内统一的硬件和基础软件标准作为支撑,工控软件被各种技术规范的执行平台所束缚,导致软件产业规模受限。”此外,他还指出,相关软件技术的资源整合进程与信息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展望未来,融合、标准化以及具备较高的通用性将成为工控软件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工控软件与执行环境高度耦合的特性,严重阻碍了工控软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国家和企业层面近年来纷纷倡导科技创新,但工控软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内的代表性生产商并非独立的软件产品供应商,因此,实现软硬分离,将技术标准从形式统一提升至执行兼容,最终将与事务性处理软件产业形成相似的发展格局。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