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世瞩目的2012年中国国际供电会议中,除了开幕式、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及论文交流等丰富活动之外,同期举办的电力装备展览亦同样吸引了无数目光。展区总面积高达5200平米,汇聚了来自施耐德电气、日立中国有限公司、通光集团、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南瑞集团公司、中电普瑞工程有限公司等54家国内外知名供电设备制造商,全方位展示了配电系统,尤其是智能电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相关设备。
施耐德电气精心呈现的以电力需求侧管理(DSM)为核心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通光集团的“光纤光缆、输电线缆、装备电缆”三大主题产品,以及南瑞集团的智能微电网技术、配电自动化系统等,无不彰显了创新型、高科技电力设备在构建智能电网中的关键地位。
众所周知,智能电网的建设重点在于运用现代尖端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电网运行控制的智能化程度,以及供电服务的能力与质量,进而实现我国电网的跨越式发展。在设备投资方面,除了以特高压为主导的一次设备之外,智能电网建设将全面转向电网智能化的六大方向: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化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智能用电以及智能调度。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包括电网接入、柔性输电、电网监测、智能化变电站、智能电表、充电站/桩等设备在内,电网智能化所催生的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6200亿元。
在各环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发电环节需借助装置、电网的智能化或大容量的电网储能手段,提升新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的发电接入能力;智能输电环节应运用柔性输变电技术,提高输电系统的传输灵活性、传输效率及传输容量;智能化变电站则需采用先进、稳定、集成、环保的智能设备,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智能配电环节需建立配电自动化与配网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的系统,实现微电网的灵活接入与安全运行;智能用电与调度环节则需通过信息的交互与处理,实现对电力资源的智能管控与科学调配。
据相关资料披露,预计至2020年,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接入设备总需求将超过1000亿元。而智能电表相关设备领域更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此外,电池、电机、电控等配套技术也将成为重点发展对象,预计到2015年,全国将有20个以上示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建成由40万个充电桩、2000个充换电站组成的网络化供电体系,以满足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能源供应需求。
智能电网为我国创新型电力设备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电力设备进行新一轮的技术升级与变革,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链的良性互动。当前,电力电子、新能源开发、安防监控等多个行业的设备制造厂商纷纷紧随国家智能电网的建设步伐,以创新型产品为智能电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充分彰显了智能电网所带来的强大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