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如今似乎正面临着与许多传统行业相同的困境。无论是关键硬件如芯片与传感器的开发设计,抑或是核心软件如操作系统、中间件、云存储以及云计算等方面,国内供应商往往只能徘徊于外围区域,大量依赖国外厂商。虽然业界以集成见长,却鲜有自主创新的成果出现,真正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寥若晨星,这样的现状无疑使得我们的应用成为了他人的嫁衣裳。实际上,正如在彩电、汽车、个人电脑等领域的发展历程中所揭示的那样,现代工业体系的竞争焦点在于核心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而非仅仅是外壳的竞争。在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匮乏的情况下,无论企业选择贴牌生产还是自产自销,其利润早已在核心部件的采购环节中流失殆尽。
此外,核心专利的缺失也是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的信息产业领域,半导体专利的85%为外国企业所有,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的70%亦为外企占据,无线电传输领域外企的占有率更是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领域的外企份额也分别达到了91%和89%。在每一次新产业突破的关键时刻,本土创新型企业都不得不承受来自“寡头”们的压力,物联网产业也未能幸免。
必须承认,这正是我国新兴技术产业所面临的严酷现实。根据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市场参与者应当专注于自身最为擅长的领域。尽管我国在技术层面相对滞后,但在人力资源素质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因此更适合从事集成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贴身服务,从而获取更多的收益。然而,这也意味着任何试图通过技术追赶或超越来实现产业升级的努力都将变得“不经济”、“高成本”且“得不偿失”,接受他人的“技术喂养”,成为听话的打工者或许才是最佳选择。在十年甚至五年前,这种观点或许还能得到广泛认同。然而,随着“富士康事件”的发生,相信许多怀揣雄心壮志的本土技术类企业对此将会有所反思。
自去年底以来,我国各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势头日益显著。据悉,包括上海、嘉兴、杭州、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在内的多个城市均已开始着手规划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蓝图,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大型运营商也纷纷布局物联网战略。然而,也有人担忧,倘若国内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可能会导致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加剧内部消耗,最终被那些居高临下的跨国“寡头”们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逐一击败。
显而易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非缺乏热情和动力,而是需要统一的意志和全面的规划。一套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物联网国家标准亟待出台,否则在缺乏统一技术规范的环境下,中国市场必将沦为“多国部队”的角斗场,产业形态和规模也将因互不兼容而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国家专门机构牵头,联合核心研发机构、制造商、供应商、运营商以及各地方政府及重点行业等应用部门,组建一个强大的“物联网产业大联盟”,无疑将成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