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工业革命始自18世纪的英国,其重要象征在于蒸汽机驱动的机器逐步取代了手工工具,使得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至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伴随着电力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纪元。在这期间,石油的大量开采以及内燃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围绕着以汽车为主导的新型交通工具的广泛普及展开,二战结束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攀升至顶峰。
跨入新千年后的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达到极致,生产效率已难以与劳动力成本相匹配,发达经济体的资产负债状况急剧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美国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扭曲操作,欧洲推出了稳定机制,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将启动“货币直接交易”,中国亦推出了高达四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然而全球经济仍然未能摆脱增长率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局。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全球经济曾依赖于美国的消费需求,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生产能力,以及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提供的丰富资源,然而这种模式现已被彻底颠覆。回顾过去二十年,美国普通家庭的债务负担占其收入的比重由83%攀升至92%;2007年,这一比例更是突破了130%。2010年,美国家庭负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100%,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该比率仅为65%。美国已然步入负储蓄时代,美国消费者已无法凭借自身的购买力支撑起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逐渐缩减,甚至外汇储备的绝对数量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铁矿石价格、波罗的海指数亦一路走低。
面对此种形势,美国提出了“新工业革命”的理念,欧洲则倡导“再工业化”,中国则提出了“重点扶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预测,以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以“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而“数字化智能制造”的主角便是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于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大致遵循两条路线:一是仿照人体手臂的结构,实现多维度的运动,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典型的如点焊、弧焊机器人;二是模拟人体下肢的运动方式,实现物料运输、传递等搬运功能,例如AGV搬运机器人。随着微电子、新材料、控制、传感交互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软件优化,机器人的功能将愈加强大。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起步较发达经济体晚了约20年,但却具备后发优势,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内长期对进口机器人设备实行零关税政策,使得中国生产企业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残酷的市场洗礼中,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稳步壮大,其中部分优秀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已跻身全球领先地位。
据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透露,对于企业来说,国内市场即是国际市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于安川、库卡等国际巨头。在底特律的美国通用汽车生产线上,新松的产品与安川、库卡生产的机器人共同参与生产过程。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目前尚缺乏大型柔性生产线的整体运作经验,但这并非难题,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所需的只是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