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四位巨人,分别为瑞士ABB、日本FANUC(发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电机)以及德国KUKA(库卡),已悉数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再加上其他来自海外的众多知名品牌,其所占据的中国市场份额已然高达八成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三家中企在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均已突破20万台。据相关数据显示,FANUC机器人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23%。
创建于1988年的欧洲ABB公司,自1994年起进军中国市场,并于翌年成立ABB中国有限公司。自2005年起,ABB机器人的生产、研发以及工程中心纷纷转向中国,由此可见这些国际机器人巨头对于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如今,中国已成功跻身ABB全球最大市场。
据了解,2011年ABB集团的销售额高达380亿美元,其中在华销售额更是高达51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21%。《中国联合商报》从ABB中国机器人研发中心技术总监张晖先生处获悉,中国每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约占全球的八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日本和韩国。预计至2015年,中国的装机量将超越上述两国,荣登世界工业机器人使用数量之冠。
近年来,诸多国际领先的机器人企业纷纷瞄准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大举进驻中国市场。除早已在中国深耕多年的发那科、ABB、川崎等巨头外,去年底,丹麦Universal Robots机器人公司亦首次踏足中国市场;今年1月,爱普生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合作推广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至于3月6日,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正式落地中国,负责工业机器人设备及其附属品、零部件的开发、设计以及生产工作;同时在今年3月,总部设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Adept Technology公司亦正式落户上海,在华设立首家子公司——爱德普机器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国务院投资共设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其中包括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开发中心以及海尔机器人公司等。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中均涵盖了机器人项目。全国各地、各省市也在积极投入机器人产业的建设之中。
然而,尽管我国机器人技术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相较于国外先进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本土知名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依赖进口。以机械手为例,机械手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上肢部分功能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通过自动控制可实现按预定要求输送制品或操持工具进行生产操作。当前,华南、华东沿海地区的中国塑料加工厂对机械手展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然而注塑机机械手在国内塑机行业的普及率尚不足10%。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我国出口与进口注塑机的数值相差不大,大约都是恒定在1.5万余台这个数字之上。然而,从进口数额上来看,总计达到约9.2亿美元;相较之下,我国的出口金额仅为约3.5亿美元。如今的市场境况下,高端精密注塑机主要以海外品牌为主导,而在挤塑设备领域中,如双向拉伸PET(PA、BOPP)薄膜机组以及精密医用导管挤出机组等产品,始终被国外知名厂商所垄断。因此,我国亟需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精密注塑及挤出设备。
据相关行业专家分析指出,由于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对实现生产自动化的需求愈发强烈,这无疑为工业机器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速度也相当迅猛,尽管部分国际知名厂商的工业机器人售价已有所降低,但对于某些特定行业而言,其价格仍然高不可攀,这就给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