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这一新兴概念自初次传入我国之际,便迅速赢得了全社会各领域的高度关注,大家普遍认同智能电网将作为未来电力系统的主导方向。然而,在讨论如何推动其发展的道路上,却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一方面,有人主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配电及用电环节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电网体系;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我国独特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蓬勃发展的现状,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发展道路。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分歧,构成了当前关于智能电网发展路径的激烈辩论。
对此,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副主任沈江先生指出:“智能电网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领域,我们在实践中尚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教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意识到每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各异,各电网企业的具体情况亦有所区别,因此在对智能电网的理解和应用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特高压国际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阐释了“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和内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考虑到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即能源必须实现大范围优化配置的基本国情。
“尽管智能电网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似的含义,但各国根据各自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然而,电网的首要任务始终是确保其稳定性,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坚实的电网基础,又怎能奢谈智能化的发展呢?”中国电力联合会(简称“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表示。
南方电网公司则立足于自身实际,研究提出了“围绕南方电网核心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传统电网的升级改造,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的电网”的发展定位。
实际上,在智能电网发展的后期阶段,关于其定义和发展方向的争议已经逐渐平息。面对未知的领域,我们只能在探索和尝试中逐步完善和推进。
“从当前的形势看,国家电网的智能电网发展理念正日益与世界接轨,即更加注重新能源的接入和需求侧的智能化,同时也涵盖了能源的大范围资源配置。”沈江先生总结道。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电网的重要试点项目———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已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是我国首个且至今仍是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集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输电“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有望有效解决我国大规模发展新能源过程中所面临的发电上网难题。
“风机在夜间发电量较大,太阳能电池板在白天气温高时发电量较多。通过实施这一示范工程,实现风光互补,再结合储能电池的调节作用和智能电网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从而达到与常规燃煤发电同样稳定可控的效果。”当时担任华北电网公司副总经理的赵玉柱在投产当日表示。
在理论迈向实践的征程中,对这种没有现成经验模式可供遵循的智能电网领域而言,无疑是一段艰辛且充满重重挑战的开篇序章。有鉴于此,中国的两大电网巨头均选择了以试点先行的策略作为其发展道路的基石。
自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间,国家电网公司围绕着电力工业的“发电、输电、变电、调度、配电、用电”六大关键环节,展开了超过300项的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建设。
关于这些试点项目的进展状况,沈江先生表示,“总体来看,我们的试点项目可以概括为覆盖面广泛、建设规模庞大、推进速度迅猛以及应用效果显著。至今为止,从数量和专业角度来看,智能电网试点阶段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其中包括了上海世博园和天津中新生态城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在八大类别项目中,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他所提及的这八大类别项目分别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智能变电站、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配电自动化以及智能用电服务平台。
在中国的南部地区,围绕智能电网的探索实践亦在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之中。
据了解,南方电网公司已先后实施了柔性直流输电、变电站智能化、输变电设备的全方位管理、微网规划技术研究等多个项目,同时还在提升用户能效与优质服务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配电网资源控制、多维度网络工作以及能量管理,积极推动互动型电网建设,并建设及运营了充电汽车充换电站等智能电网试点项目。
“中国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的表现令人振奋不已,从基础设施逐步推进输电网建设,步伐之迅速,让人对中国智能电网的未来充满信心。”IEEE标准协会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组主席如此评价当前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