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在我们厂共计1505口机采井中,平均动液面达到480米之深,平均泵挂深度也高达945米,平均沉没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65米,而平均泵效则维持在60.5%的较高水平。理论上来说,只要平均沉没度超过200米,便足以确保油井的正常生产,这无疑意味着我们拥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下泵深度治理的整体质量,孤东厂始终坚守着设计优化、工况管理以及液面测定的同步协调原则,使得治理工作能够有序地、全面地推进,从而使作业调整下泵深度实现了科学化与规范化。对于正在正常运行的油井,我们在工况优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紧密追踪油井生产动态,适时调整生产参数,平衡供排关系,以保持油井沉没度处于合理范围内。自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实施了165次调整泵挂深度的作业,优化了下泵深度,平均泵挂深度上升了150米,泵效提高了6.5%,平均单耗降低了15千瓦时/天,实现了降耗、节能及油井增寿的“一箭三雕”。
孤东采油厂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各基层队伍均已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将节能节水挖潜指标逐层分解至班组乃至个人,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团棉纱做起,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资源节约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并完善节能节水检查考核制度,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基层队伍的重要经营业绩指标进行考核,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奖惩分明。同时,我们还加大了设备能耗水平检测工作的力度,建立了低效、高能耗的工艺和设备退出机制。通过实施ABC分类管理,对能耗较大、能耗指标偏高的设备实行重点管理,将耗能过高的设备逐步淘汰。
我们厂加大了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应用推广的力度。先后引进了变频器等节能设备200余台(套),进行了多项节能技术改造,建立了5个节电节水示范区。通过优化油井生产参数,调整“五率一线”等措施,显著增强了油井节电效果。
面对注汽锅炉热效率下降的难题,我们的QC小组成员对锅炉风门开度、油阀开度、燃油压力三个关键参数进行了正交试验,找到了三者之间的最佳配合方式。通过优化注汽操作参数,我们成功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注汽锅炉热效率由原先的不足82%提升至84.6%以上。
“节约如同用针尖挑起土壤,浪费则如水流沙。”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一团棉纱……这些看似微小的事物,究竟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呢?孤东厂在全员参与的节约节能活动中不断创新,激发员工为节约献计献策,从细节着手,将身边的节约小事养成习惯,由此取得的节能降耗成果也是相当可观的。
“精巧策略”——尽管小技巧低调,却具有显著的节能效益。我们有幸邀请到团队成员王来庆(Liqin Wang)来分享他对于节约能源的独特理解和实践经验。据他所述,他们所在的站点所有注聚泵均配备了高效环保的变频器。虽然人们普遍了解变频器能够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然而具体为何能产生这样的节能效果,以及如何巧妙运用以达到更大的节能效应却并非人人皆知。在起初的思考过程中,他对此也感到疑惑重重。最终,他通过咨询专业技术人员并且使用钳形电流表进行了多次实验测量,观察分析了注入泵在不同频率运行情况下的注聚泵电机电流和注聚泵流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当注入泵以低频运行时,其能耗明显较高,尤其是低于每分钟20次旋转的时候,能耗更是居高不下;而在每分钟35至45次旋转的区间内,能耗则降至最低,两者之间的能耗差距高达0.8千瓦时/立方米。在技术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严格遵循注聚井配注原则,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注入泵的变频器运行参数进行了精细调整。对于欠注井,他采取了与备用泵联合注入的方式,有效缩短了低频联合注入的时间,使注入泵尽可能地保持在每分钟35至45次旋转的最佳工作状态,从而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按照这个“精巧策略”进行操作,预计每年可以节省大约1.5万千瓦时的电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