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权威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消费规模最为宏大的国家,预计此阶段内,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数量将达到惊人的3.2万组。该协会秘书长利兹博格先生对此评价道,中国无疑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机器人市场。
中国之所以对工业机器人充满热情,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机器人能够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并能完成人类难以应对的复杂程序操作;其次,中国人口结构的变迁以及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影响,即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同时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
香港劳工组织中国劳工通讯的代表克罗塞尔先生指出:“如今,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选择进入工厂工作,这正是导致工人薪资水平上升的关键原因。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工厂不得不全力以赴地招募具备相关技能的员工。因此,将更多的关注焦点转移至自动化生产领域,实属情理之中。”
尽管在全球机器人应用排行榜上,中国目前的排名尚无法与日本、德国相媲美。然而,这种情况正逐步得到改善。台湾制造业巨头富士康已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现每百万名员工配备1万组机器人的目标。富士康首席执行官郭台铭先生明确表示,机器人将在喷涂、组装及焊接等关键环节取代人工。
高层同样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支持。上海市政府将机器人视为“至关重要的工业组成部分”。在11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先生也特别强调了“设备技术升级”的重要性。
除了工业机器人之外,中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种类也日益丰富。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终于在2000年成功推出了首款国产人形机器人。此外,一位名为吴裕禄的农民在2009年凭借制造机器人一举成名。他所制造的机器人不仅能够拉黄包车、爬山,甚至还能为人们点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中国某家餐馆首次引入了一排削面机器人。餐馆老板崔润官先生表示:“随着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年轻一代已经不再愿意从事那些繁重且艰苦的工作。因此,无论是在削面馆还是其他行业,我们都在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机械设备替代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