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托盘管理系统仅为物联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及控制领域应用实例中的微小一隅,实际上,物联网技术已在工业众多领域内展现出卓越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着工业迈向更为智能便捷的新时代。
事实上,我们所称的智能工业即是物联网技术多种组合发力的产物,涵盖了传感器、软件、工业通信网络以及RFID等多种高新科技元素。物联网技术在各个工业领域的深度渗透与广泛应用,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工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感知信息获取、智能处理、认知推理以及应用决策等关键问题,同时还开展了共性关键技术、软件平台及可靠性技术、核心算法与优化技术的研发工作。
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其发展速度尤为迅猛。以钢铁行业为例,采用RFID耐高温电子标签便可以对鱼雷罐车进行精准探测追踪,并将罐车的几何尺寸报告给倾注处,进而根据已知的填充高度计算得出钢铁的数量。据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运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等多种智能控制手段,对装备级别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实现了产率、收率、物耗、能耗等能效指标的精细化分析,进一步优化了钢铁企业的能源配置和平衡调度,最终达成了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的目标。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深技术总监何浩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借助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BI(商务智能)等软件技术,使得钢铁生产、排产等环节变得愈加智能化,决策分析数据也更为精确可靠。而能源管理系统的引入则极大地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优化了能源管理流程,达到了节能降耗的预期效果。此外,在汽车工业领域,周家骊先生表示,传感器的应用使得生产控制更为智能化,从而提升了产品及样式的多元化程度,使生产线更好地适应了生产量的波动变化。
尽管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工业自动化水平亦在持续提升,然而在智能工业的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网络核心技术亟待突破。TU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的功能安全高级经理赵勇先生告诉我们,通信已然逐渐成为近代电子/电气/可编程安全相关系统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工业通信网络显得尤为关键。现代工业安全网络的协议主要基于近现代的“现场总线”构建,通过增添安全防护措施得以实现。“现场总线”是在保留OSI网络协议模型的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工业现场设备互联和操作而设计的通信网络,目前根据其协议和开发组织的差异,已有17种之多。
据悉,“现场总线”理念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工业设备及系统之间的智能化水平、高度开放特性以及相互兼容性,从而满足了对现场适应能力、分散部署性以及低维护成本的高标准需求。为了进一步强化基于“现场总线”架构体系下的安全性,全球业界制定推广了IEC61784-3这一权威标准,为相关网络安全处理规定和通用规范提供了明确指导。伴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和互联需求的日益提高,工业安全网络设备必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展望未来,大量底层工业和消费类网络设备都将依赖于网络实现远程操控,因此,一种崭新趋势正在显现——除了网络通信安全之外,信息安全也被提上日程,以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得到充分保障。尽管未来工业设备的操作将变得愈发便捷,然而,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亦将持续扩展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