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今年十月份,《纽约时报》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样的震撼场景:位于荷兰的著名电子巨头飞利浦工厂中,一支由128台机械手臂组成的精密生产线,宛如瑜伽大师般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柔韧性。这些机械手臂如同有智慧的眼睛,在视频监控的引导下,完成的操作精度之高,甚至超越了人类最精湛的技艺。它们不分昼夜,全年无休,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飞利浦的生产贡献力量。
这无疑预示着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新一代机器人的崛起。相较于汽车制造商以及其他重工业生产商所广泛使用的传统机器人,这些新型机器人在技能和效率上都有着显著的提升。它们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和物流业中的人力资源。
就连全球知名的苹果iPhone制造商富士康,尽管仍在积极建设新的工厂,并招聘大量新员工来生产智能手机,但它也已经制定了宏伟的计划,准备在未来数年内投入百万台机器人,以弥补其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不足。
然而,面对机器人高昂的购置费用,我们不禁要问:机器人真的能够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吗?许多美国的机器人制造商表示,在许多特定的应用领域中,机器人的成本实际上低于人工成本。据美国工厂自动化系统咨询公司的测算,以一台工业机器人为例,其初始投资成本约为25万美元,而这相当于替换了两位年薪均为5万美元的机器操作工。在机器人的使用寿命长达15年的情况下,机器人通过替代人工和提高生产效率,可以节约高达350万美元的开支。
在中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涨,各行各业都开始纷纷投身于“机器人制造”的浪潮之中。预计在2013年,这股热潮将会进一步加剧。
鉴于机器人正在逐步取代人力,中国在机器人制造领域必须加快步伐。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优势在于服务质量和价格竞争力,然而在技术创新、产品线丰富程度、规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目前,中国市场上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在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技术、系统集成等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尚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化、模块化与可互换性的软硬件及功能模块。因此,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成为了中国机器人制造产业的当务之急。
此外,培养关键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虽然我国在机器人产业的研发方面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机器人的组装、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将对我国未来二三十年的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国机器人制造产业而言,实现产学研资各方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