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的研究报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表,其中明确表明,我国的发展成就相较于普遍增长疲软的发达经济体以及显著减速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显得尤为可贵。
这份报告中指出,维持稳定的投资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范围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累计增速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8.8%,且这一数字已连续七个月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预示着未来投资增长的动力将持续增强。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尽管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出回暖趋势,但是制造业投资增速却连续四个月出现了下滑。这主要源于企业经营效益不佳,投资能力下降,以及民间资本对于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不高。
此外,外部需求的萎缩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工业品出口形势严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已经开始转向周边国家,而部分高端出口产业则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打压。
值得欣慰的是,消费成为了经济增长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根据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越了投资,这主要得益于消费者的“钱袋子”逐渐追赶上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步伐。然而,报告同时指出,制约公众消费意愿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推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出口和消费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而多年来投资高增长所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日益凸显。以中国为例,我国的炼钢能力已经超过了9亿吨,但产能利用率仅为72%;水泥产能接近30亿吨,远超2015年预计的25亿吨需求目标。另外,目前国内共有58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实际开工的数量还不到10家。
反映供需关系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持续低迷,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据统计,今年1至10月份,企业的亏损面已经高达15%。钢铁行业全行业陷入亏损境地,原材料、建材行业面临着“去库存化”的巨大压力,装备、船舶、纺织、电子制造等行业也面临着订单大幅减少,盈利下滑的困境。
尽管如此,报告依然看好明年可能迎来的增长空间。例如,从今年11月开始,商品房销售面积自宏观调控实施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这将带动家电、家具、建筑和装潢等商品零售业的增长。
综合来看,2013年的经济形势可谓是“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势放缓相互叠加,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相互作用,长期问题与短期困难相互交织,形势仍不容乐观”。因此,“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