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普遍采用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作为衡量各国自动化水平的基准,即每万名就业人口中拥有的全能型机器人的数量。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的数据表现,中国在2011年的该项数值仅为21,相较于国际平均水平的55仍存较大差距,特别是对比日本的339以及韩国的34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此方面的增长速度极为迅猛。从装机量角度观察,自1999年至2008年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每年均以超过20%的惊人速度递增,由最初的550台激增至2008年的逾3万台。即使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谷的200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依然保持了逆市上扬的态势。2010年,中国的装机总量达到了52290台,而在2011年更是攀升至74317台,实现了高达42%的年度增长率。从销售业绩来看,中国的机器人销售额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14978台跃升至2011年的22577台,年增长率超过了50%。据业内专家分析,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实际保有量应已超过10万台。IFR预测,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ABB中国机器人研发中心的技术总监张晖博士指出,大规模应用机器人取代人类劳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场景:首先是对于精确度和速度有着极高需求的行业,机器人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次品率;其次是工作环境对员工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的行业,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从事可能损害身体健康的工作;最后则是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国家或地区,使用机器人有助于降低用人成本。
陈先生是沈阳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研发团队成员,他向我们透露,尽管与海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相对较晚;然而在20年前,中国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明显。然而,由于中国廉价的人工成本阻碍了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培育,使得“人工如此廉价,何必再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机器呢?”他认为,正是这种观念导致中国在接下来的20多年间,与日本、德国、瑞典等国在机器人制造水平上的差距日益扩大。
近三五年来,用工荒问题持续发酵,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机器人制造成本却在持续下滑,促使许多企业开始考虑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工业、汽车零部件、电子电气、橡胶及塑料工业以及金属制品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正在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然而,国内企业在选择机器人品牌时面临的局限性较大,往往只能选择进口设备。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备受青睐的工业机器人品牌主要包括日本的FANUC(发那科)、YASKAWA(安川电机)、OTC,德国的KUKA(库卡),以及瑞典的ABB等。过去一年里,日本发那科和德国库卡在华销售增速均超过了100%。而国内主要的机器人生产商仅限于沈阳新松和广州数控两家。
展望未来,这一局面或许将有所改变。2012年,我国政府颁布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攻克一系列智能化高端装备,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