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内,我国的风力发电方面的政策信息逐渐显现出积极向好的迹象。自上个星期六(即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包括《“十二五”第二批风电核准项目计划》在内的四项公告以来,本周初(即20日)又集中公布了酒泉、包头、赤峰、哈密四个地区的风电核准项目计划,全年累计核准的风电装机总量高达3268万千瓦。然而,尽管风电政策的利好消息可能会给风电设备制造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复苏”,但我们仍需谨慎看待,不能过于乐观。
山东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的副所长许崇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些审批项目基本上都在预期范围内,并未出现明显的额外增补现象,因此无法称之为政策层面的刺激。他认为,明年的风电产业仍然处于调整阶段。
山东天融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三融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赵思伟在26日表示,由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他们已经决定退出该行业。他还透露,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离开这个行业。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林伯强教授坦诚地表示,未来两到三年内,风电产业都将处于调整期,其中明年的形势预计将更为严峻。他指出,风电设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的“十二五”第一批风电核准项目2883万千瓦相比,今年的核准量达到3268万千瓦,同比增长了13%。虽然核准计划稳步推进,但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推动风电产业走向健康发展的积极信号;然而,就短期而言,这也意味着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后,即将迎来一段艰难的时期。许崇庆估计,目前的风电设备制造产能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的5倍。他还提到,像华锐、金风这样的行业巨头以及五大电力集团都拥有自己的设备生产企业,而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者整合的命运。
赵思伟告诉导报记者,随着风电设备制造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大幅缩水,许多公司已经选择退出。他表示,该公司在风电领域的投资已经从设备制造环节转向了风电场的投资开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投资开发的山东滨州沾化风电场一期项目已经在去年6月份获得了核准。
林伯强教授认为,风电产业的最终环节——风电场将从中获益。他表示,在调整期内,设备制造业的困境难以避免,而转型或退出则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赵思伟所在公司的战略选择转向风电场投资开发,似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然而,对于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赵思伟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们深感设备制造业竞争压力巨大,预见到行业发展趋势所致。林伯强教授还指出,风电审批过程越来越注重与电网建设的协调性。他表示,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接纳能力的提升,为风电上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这对于风场建设投资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信号,同时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政策利好正在逐步引导风电产业走向分化(设备制造萎缩,风场投资受到更多关注)。许崇庆也表示,部分设备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风机作为固定资产参与风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