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百年沧桑的工业化进程与迅猛崛起的信息化时代,已经逐步融为一体,构成了科技不断革新的洪流,成为了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不二选择。这股新生力量不仅给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我们开辟了全新的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路径。工业化作为信息化的坚实后盾和核心承载者,信息化则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引擎和持续动力。唯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方能满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需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
在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的一座工厂内,128台具有卓越灵活性的工业机器人正日夜不息地运转着,承担起了人类难以胜任的精密作业任务。这一切都预示着全球工业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革——“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正在深入推进,西方发达国家在振兴制造业领域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他们凭借科技创新的力量,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导,积极争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导权。甚至有国外学者大胆预测,新技术的涌现,极有可能使中国制造业在未来20年内陷入困境。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对于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精辟阐述,无疑也反映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理解。
放眼全球,如今那些位居行业翘楚的企业,无不是得益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例如,苹果公司正是通过产品模式的创新以及各类尖端技术的整合运用,成功引领了信息产品的发展潮流。再比如,美国页岩气开发技术的重大突破,引发了一场页岩气革命,对全球能源格局乃至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曾经辉煌一时的国际顶尖企业,由于未能及时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我国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成就,制造业生产总值已经跃升至世界首位。然而,“大而不强”始终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技术层面长期处于跟随和追赶阶段,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乃是导致我国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薄弱的最主要原因。若能在“中国制造”前冠以“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之名,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必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紧紧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致力于在创新和综合竞争力方面迈入世界领先行列,便成为了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为我国制造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周济先生明确指出:“首先,我国制造业所占据的庞大市场需求无疑构成了其强大竞争力;其次,我国制造业拥有着全球范围内最为完备的生产体系,具备很高的生产效率和专业性;再次,我国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在制造业数字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核心关键技术经验,为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此外,我国在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这一领域已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人力资源优势;最后,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无论是上天、入地还是下海等各个领域,无不彰显出我国制造业强大的创新实力。”
然而,尽管我国在制造业自主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原始性创新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未来我国制造业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领域仍需实现战略性的重大突破。
我国独立开发研制的海洋石油981深海平台,可以在水深3000米的海域进行稳定的钻探作业,即便在地下1.2万米深度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在狂风巨浪中保持稳固,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数控技术方面的卓越优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在于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具体涵盖了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以及产业模式创新三个层面。其中,以数控与智能机械产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