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需求转型挑战

   2024-05-13 19
核心提示:随着中国制造业人力及管理成本日益上涨,中国曾凭借廉价劳动力制造出的“价廉物美”商品享誉全球的景象或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其次,中国劳动者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温饱,无法再接受单调乏味且重复性极高的流水线作业。他们更加渴望拥有灵活自由、充满趣味、富有创造力以及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面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

    随着中国制造业人力及管理成本日益上涨,中国曾凭借廉价劳动力制造出的“价廉物美”商品享誉全球的景象或将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

    其次,中国劳动者已不仅仅满足于基本温饱,无法再接受单调乏味且重复性极高的流水线作业。他们更加渴望拥有灵活自由、充满趣味、富有创造力以及舒适宜人的工作环境。

    面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工厂招工愈发艰难。国际贸易环境的持续恶化使得众多企业开工率降低,利润空间缩水,企业提高员工薪酬的难度加大;即便有所调整,仍无法满足劳动者的期望。某权威财经媒体在深入调研了多家位于江苏省的制造业工厂后,不禁感叹道:“月薪三千已无法吸引打工者留下”。

    中国劳动力成本已非“低廉”,中国制造业曾经独具匠心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然不复存在。从一组统计数据中便可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以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收入为例,越南目前约为1000元人民币,印度则在600元上下浮动,柬埔寨和缅甸只需支付300至400元即可,然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人工资则普遍高于2500元。

    另一方面,自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各国为了缓解本国蓝领工人的就业压力,纷纷将大量外资工厂迁回本土,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美国提出的制造业“再工业化”新战略以及一系列将亚洲工厂撤回国内的行动,中国制造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否则将陷入绝境。

    在弱者与强者之间的较量中,公平竞争往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鲁迅先生早在百年前便指出:“费厄泼赖”应暂缓实行!中国制造业在追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道路上,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被“费厄泼赖”的表象所迷惑,而是需要寻求突破常规的策略。

    当然,国内在此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以下两个案例颇具代表性。

    首先,机器人计划。近年来,中国机器人的应用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0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尚不足3500台,但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7万余台。许多工厂的工人开始感受到机器人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在富士康实施大规模机器人计划之后,部分生产线的工人数量大幅减少。据富士康深圳工厂的工人透露,自从工厂经理开始部署机器人手臂进行主板组件装配后,部分同事近期已被调往其他岗位。此前,该生产线通常配备20至30名工人。然而,在引入机器人之后,工人人数骤减至5人,且这些工人仅需负责按下按钮以及监控机器运行状况。

    其次,创新,尤其是需求创新。在涉及机器人等设备研发领域,创新研发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创新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技术创新,另一类则是需求创新。根据世界工业发展历程来看,技术创新每隔30年会形成一次浪潮,而在这波浪潮下,技术应用及产业化趋势将成为主导。至于应用层面的创新,主要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展开,这便是所谓的“需求创新”。

在中国工业产品检测领域,实现大批量产品的自动化快速检测,从而取代传统的人工肉眼及简单工具检测方式,已成为行业内的迫切需求,“需求创新”亦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