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于官方网站发布公告,阐述其对推动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这份意见明确提出,至“十二五”规划期末,我们将初步构建出与国家现代化物流体系相匹配且协同发展的物流信息化体系,同时,我们也会致力于建设和完善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交通与承运工具、人员等基础数据资料库,并且规范信息资源的社会公开服务,提升社会化、市场化的开发利用水平。
意见中强调,信息化已然成为现代物流最为关键的核心特性以及时代特征。为此,我们将积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在物流领域的广泛运用。重点支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互、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以及位置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实践。
物联网领域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先生对此表示,物联网在企业物流中的实际应用所带来的效益,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便利城市交通,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例如,当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人工读取所需时间长达十秒,而机器读取仅需两秒,而采用电子标签及射频技术读取则仅需0.1秒。
我国物流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后,物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然而,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功能尚不健全,许多物流企业依然停留在缺乏技术含量的卡车运输公司层次,一体化运作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在供应链设计方面,大部分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人工操作繁琐,管理方式滞后。
近些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以南京物联传感为江西某大型商场量身打造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为例,当消费者在商场花费5000元购买了一台电视机后,当提货车辆驶抵仓库时,仓库大门上的读卡器在距离10米处便可自动识别车辆上安装的识别卡,无需停车便可直接驶入提货区域;而发货员则依据公司销售部门传来的销售信息,迅速完成发货、装车作业。当提货车满载货物离开时,门口的读卡器只需短暂地感应到电视机包装壳上的识别标签,便可立即放行,整个流程便捷高效。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提货车已经驶离,其行驶路径却始终在后台调度中心的严密监控之下,以确保选择最佳路线送达消费者家中。此外,车上还配备了振动记录仪,以便于管理者追踪调查可能出现的剧烈震动情况,从而影响到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消费者只需凭借购物时商家发放的购买卡,轻松扫描一下,便可详细了解到商品的整个运输历程。
南京物联技术部负责人表示,目前,众多物流企业已开始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尖端技术来管理、优化与监控物流运行,以此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该公司在原有GPS\GIS技术的基础之上,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展开深度合作,全力投入移动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这套技术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以及网络购物的蓬勃兴起,物流行业已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来自于国家邮政局的详实监测数据揭示,全国每日快递处理量已经成功突破了3000万件大关,然而这仅仅是统计了国有快递公司的业务量,并未涵盖大量由民营快递公司承运的货物。如此庞大的运输量无疑给物流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其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往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时常有消费者对物流公司的配送时效提出质疑,甚至在送货过程中因维护不当导致商品受损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中 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先生对此表示,他预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越1万亿人民币,而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将会攀升至5万亿以上。同样地,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智能物流核心技术产业规模将达到惊人的2000亿元人民币。显而易见,物联网和智能物流产业无疑将成为一座亟待开采的巨大金矿,吸引着无数企业投身其中,展开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