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建设自动化仓库之前,并未进行深入且详尽的调查分析和规划工作。这种疏忽导致了在自动化仓库设计与规划阶段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难题。仅仅因为追求所谓的自动化理念,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剖析,直到完工之时才发现,其实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自动化的需求并不如预期般强烈,利用率也相当低下。
对于提升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足。由于这种认知上的缺失,我们对所配备的先进设备产生抵触情绪,仍然固守于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对新兴的自动化仓库持有怀疑态度,未能将自动化仓储视为重中之重,进而在思想层面上放弃了对自动化仓储的探索和运用。
外部环境和形势的不断变迁。尽管收发任务、作业量以及货物种类均发生了变化,但仓库设备及管理系统却未能随之更新和升级,长此以往,便逐渐丧失了原有市场份额,仓库陷入了闲置状态。
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我们忽视了对机械操作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导致此类人员匮乏,以至于现有的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功效。在新建库房设计阶段,我们并未考虑到后期的维护和开发事宜,这无疑制约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此外,部分设备在安装完毕后,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为了盘活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挖掘闲置资源,增加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这无疑是物流行业在转变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关键举措。我们应当将闲置资源完全投入到开放的市场竞争之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的壁垒,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更为有效合理的配置。同时,政府部门亦需出台相应政策,激励专业机构参与运营闲置设备,拓宽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强化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规途径,实现闲置设备的有偿转让、变卖、租赁、换用。
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的无谓浪费,研究并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与运作模式,使生产流程与自动化仓库技术紧密融合,从而提升企业内部物流效率。借助网络科技力量,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实现物流手段的现代化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源,真正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打造和使用自动化仓库,作为存货商、配送商、运输商、中转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其自有物流基地的坚强后盾。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构建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球范围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并确保物流成本合理,尽可能地进行横向联合,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体制,物流设备若想实现高效能利用,必须具备与其相匹配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鉴于当前实践经验的匮乏,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赴发达国家实地考察学习,邀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分享经验、传授知识、举办学习班等,或者在技术院校招募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迅速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短缺的现状。我们还需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促使其尽快实现国产化,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