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深圳已然崛起为众多机器人制造企业争相涌入的投资热土。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深圳得天独厚的产业链优势以及本地源远流长的制造业传统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市场需求。
实际上,在深圳的广阔土地上,业界翘楚早已将目光投注于工业机器人市场,配天集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谈及配天集团,众人或许更熟悉其上市子公司——大名鼎鼎的大富科技,却鲜有人知晓其母公司亦涉足机器人业务。
“事实上,早在七年前,我们便已着手进行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工作,然而直至今年,大规模的市场应用方得以全面铺开”,近日,配天集团营销副总裁田美生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据现有资源预估,预计在2013年,该公司仅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营收便可突破两亿元人民币。
开展机器人业务,必须具备充足的相关人才和技术储备。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向记者坦言,他们特邀来自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拥有深厚行业背景的国际顶尖专家,共同组成了一支12人的核心技术与管理团队。如今,这支团队成功打造出全球首条全自动化逆变器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即可释放96名机械操作员的劳动力,同时也使产品合格率得到显著提升。尽管在“机器人”领域的耕耘时间尚短,但成效却是显而易见:自2011年起,该公司年度销售额逐年攀升,截至去年11月份,销售额已突破八千万元。
据悉,当前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对“量身定制”的机器人有着强烈需求,这无疑给机器人生产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赵盛宇表示,未来他们将致力于实现从“定制”生产线到行业标准化生产线的跨越,逐步实现从个体案例到行业市场的战略转型。在客户选择方面,他们将更加注重那些能够高度复制的项目,以此作为公司发展的重心。
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机器人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该协会已有会员单位70余家,2012年产值达到了惊人的156亿元,企业平均年增长率高达50%至60%。其中涉及工业机器人生产的企业约有30家,涵盖了机械手、自动化等多个领域。
田美生指出,目前机器人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品牌建设方面仍需加强,多数企业尚未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其次,研发团队尚未建立健全的机器人集成应用开发体系;再次,产品的可靠性、精度等性能仍待进一步验证;最后,营销体系及网络尚未完全建立完善。
在我国国内,深圳虽然并非最早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城市,然而得益于其雄厚的高科技基础以及广阔的产业基底,深圳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展现出惊人的速度。有业界专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他们指出,深圳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强大的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一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有助于深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将极大地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对珠三角地区的相关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田美生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长达七年的自主研发历程,目前该公司已经成功掌握了多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如果这些技术能够满足产品的实际需求,那么它们无疑将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卖点。除此之外,作为一家本土民营企业,深圳公司还具有快速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的响应速度,能够更好地实现本地化的服务和对接,这也是本土企业的显著优势之一。他强调说:“我们并不惧怕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展望未来,公司的产品线将逐步向高端细分市场迈进,实现核心机器人零部件的自主生产,并致力于成为优秀的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一方面,以深圳制造业企业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企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用工难题和员工流动性大的困境,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员工对于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有着更高的期待,相较于过去的前辈们,他们更加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而非默默承受。
郑世兴先生则认为,当前机器人所替代的主要是那些单调乏味且繁重的工作,对于劳动者来说,这些工作往往是枯燥无趣的重复性劳动。只有将这些任务交由机器人来完成,才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他补充道,如今的年轻劳动力与十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90后”、“00后”的年轻人开始思考全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尽管从短期来看,大多数企业无法实现全面自动化,仍然需要人类与机器人协同合作,但是长远来看,这种趋势必将持续下去。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发展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曲建教授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深圳特区历经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其角色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最初的国内最早承接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迅速转型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由一个产业“承接地”,逐渐转变为“转出地”,这一趋势已然势不可挡。